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存在方式研究:当代文学本体论的有效探索(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单小曦 参加讨论

    二、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在中国“新时期”的“文学本体论”争鸣活动中,朱立元先生率先提出了开展文学动态存在方式研究的思想。朱先生认为,传统文学本体论存在着巨大缺陷,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提问方式出现了偏差。以前的文学本体研究都在追问“什么是文学?”追问了几千年也没有个答案,主要是这个提问方式有问题。“什么是文学”的提问预设着文学是个固定的已然的存在物。而文学不是个已经完成了的存在,它正在发生着的,是处于永远的流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因此不能以“什么是文学”的方式追问。而海德格尔经过长期的思考之后,对“存在”与“存在者”做了区分,并把追问“存在是什么”改为了“存在为什么存在,怎么存在”,这是比“存在是什么”更根本的问题。因此文学本体论的任务应该研究文学是如何存在的,即开展文学存在方式研究。何谓文学存在方式呢?朱先生回答说:“所谓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就是追问:艺术为何存在?艺术怎样存在?换言之,就是探讨艺术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或程序,才获得现实的存在生命。”[13]那么,文学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呢?早在1988年朱先生就提出,“文学既不单纯存在于作家那儿,也不单纯存在于作品中,还不单纯存在于读者那儿。文学是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的,存在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这三个环节过程的全部活动过程,就是文学的存在方式。”[14]在2004年版的《接受美学导论》一书中,他的看法仍没有改变:“文学是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的,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全部活动过程,就是文学的存在方式,缺少任何一环,文学都不能存在”。[15]
    除了考察了文学活动的三环结构之外,朱先生还对文学作品的存在结构进行了探讨。“严格说来,文学作品论是文学本体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文学作品论也要探讨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但不是一般的存在方式,而是具体的存在方式;不是动态的存在过程,而是静态的存在形态。”[16]朱先生的这段话似乎要说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也是文学的一种存在方式,不过不是动态的存在,而是静态的存在。总体上,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至少包括五个层次:语音强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语音强调层被看作文学作品“最外层的结构”。他认为,“无论是口头文学还是书面文学,无论是以声音为物质基础还是以油墨纸张为物质基础(白纸黑字),文学作品的最外层显现是语音强调。”意义建构层由语词、短语、句子、段落等组成。它们的意义既是约定俗成的,又具有多义性和生成性,在作品中的含义需要放到具体语境中来把握。对比上面艺术品的层次结构,语音强调层和意义建构层和到一起相当于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修辞格层被朱先生视为“文学作品结构所独有的”层次。它的主要功能是带来意义的偏转、背谬、逆反,或者重建,从而割裂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直接联系、对应关系,间接、侧面、偏转地展示意义的审美效果。这种修辞效果具体通过明喻与隐喻、提喻与转喻、单喻与博喻、直喻与曲喻等多种比喻以及象征、夸张、通感等各种手法加以实现。意象意境层显然是把艺术品的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合而为一的结果。思想情感层即传统理论所说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等等。[17]关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研究,吴元迈先生的专著《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这方面较早出现的代表作品。不过,总的来说,吴先生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研究还是粗枝大叶的,没有详细展开。
    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研究相比,朱先生关于文学活动三环结构的动态存在方式的影响更大,并有很多追随者。邵建先生认为文学存在方式就是“三R结构”即writer(作者)、work(作品)、read(读者)组成的完整统一体,他说:“文艺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就是解答文艺作为‘在’它如何存在、怎样存在。……欲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必需把握文艺的形态构成,这个构成就是文艺作为在的存在方式,以文学为例就是‘三R结构’。……文学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这个存在不是别的,就是活动。活动就是文学活动本身,没有这种活动,文学就无以存在,当然也就无以构成如‘三R结构’那样的存在方式”。[18]刘月新发表于2003年的《文学与对话——论文学的存在方式》一书完全采用了朱先生的提问思路:“‘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将文学当作一个现存的、固定不变的对象来思考了,以为文学是存在于某一具体时空中的事物。实际上文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具体事物,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可以分析的对象,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时刻变化的动态过程,仅仅从某个单一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是永远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不问‘文学是什么?’而问‘文学为什么存在?’,‘文学怎样存在?’,将文学作为活动来看待,可能会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结论是:“文学是人类的对话与交流活动,或者说对话与交流是文学的存在方式。”[19]
    陈吉猛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与以此为基础充实修改而成的专著《文学的“什么”与“如何”》,对文学存在方式的学理依据做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文学存在方式观点。他的出发点仍是提问方式的问题,即以往人们追问“文学是什么?”,只回答了文学的本质。要研究文学的整体存在应以文学“如何”的方式提问,此即文学存在方式研究。但是从西方到中国以往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都是在按照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存在着重大缺陷。他提出要运用“整体主义思维”才能真正把握到文学的存在方式。在理论基础方面,他先讨论了文学存在方式的哲学依据,认为海德格尔尽管没有直接提出存在方式的概念,但整部《存在与时间》就是对“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存在方式的探讨。可以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把关于“此在”存在方式的现象学解释推及其他存在者。文学就是一种存在者,文学的存在方式也应符合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存在方式的相关描述。与此同时,西方结构主义、系统科学对事物存在整体性的知识追求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考是相互暗合的。就此陈吉猛得出了他的存在方式概念的基本规定:存在方式“是一个现象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工具性概念”;“是一个表示存在整体性的概念”;“是表示整体结构性的概念”;“可以是一个形而下的、经验性的概念,又可以是一个形而上的、‘先验’或‘先天’的概念”。[20]存在方式的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文学。他认为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结构表现为一个“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和文学存在之主体间的交流结构”,前者的四个维度是“文学主体维度、文学形式维度、文学价值维度和文学存在的历史维度”[21]后者指的是“通过和围绕文学世界而展开的文学交流事件的存在结构。包括文学主体间的交流机制,文学主体间的交流对象和文学主体间的交流媒介等环节。”此外,陈先生也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他说:“在存在方式上,文学作品有两个存在维度,一个是归属于作者的创作的文学作品,一个是归属于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一头向作者开放,一头向读者开放,文学作品的存在或者需要作者(主体)的同时存在,或者需要读者(主体)的同时存在,需要他们各自的,或共同的创造性劳动。”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是:文学存在方式内在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的存在方式的开展,成为文学的存在方式具体而生动的显现。”[22]陈吉猛先生的一些看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值得肯定。
    还需说明的是,时下中国当代文论界普遍流行的四要素文学活动论,尽管没有标明为文学存在方式,其理论实质应属于对文学动态存在状态的一种解释。比如代表性说法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23]相对于朱立元先生的三环结构、邵建先生的三R结构和陈吉猛先生的四维整体结构等具有明确标识的文学存在方式理论,作为无文学存在方式之名而有其理论之实的四要素文学活动说,影响要大得多,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了今天中西文论研究中为人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学活动理论范式(Paradigm)。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结构、文本层次的分析也是中国当代文论研究中的普遍做法。其理论内容大都不出英伽登、韦勒克和朱立元先生上述分析之左右,本文不再累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