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晚唐诗风的微观考察(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莫砺锋 参加讨论

    正因如此,晚唐诗艺术特征的主要体现都是细枝末节式的具体技巧。首先,晚唐诗人在诗坛上获得名声的主要因素往往是某些警句、名联,例如崔涂:“警策如:‘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巫娥云:‘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又如:‘病知新事少,老别故交难。’山寺云:‘夕阳高鸟过,疏雨一钟残。’又:‘谷树云埋老,僧窗瀑照寒。’鹦鹉洲云:‘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因解爱才。’春夕云:‘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陇上云:‘三声戍角边城暮,万里归心塞草春。’过峡云:‘五千里外三年客,十二峰前一望秋’等联,作者于此敛衽,意味俱远,大名不虚。”(106)又如李中:“如‘暖风医病草,甘雨洗荒村’;又‘贫来卖书剑,病起忆江湖’;又‘残阳影里水东注,芳草烟中人独行’;又‘闲寻野寺听秋水,寄睡僧窗到夕阳’;又‘香入肌肤花洞酒,冷浸魂梦石床云’;又‘西园雨过好花尽,南陌人稀芳草深’等句,惊人泣鬼之语也。”(107)又如江为:“工于诗,有‘天形围泽国,秋色露人家’‘月寒花露重,江晚水烟微’等,脍炙人口。”(108)晚唐诗坛上重视一联一句的风气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例如李洞称赏吴融诗:“(融)尝以百篇示洞,洞曰:‘大兄所示,中一联“暖漾鱼遗子,晴游鹿引麛”,绝妙也。’融不怨所鄙,而善其许。”(109)又如王衍赏识张诗:“王衍与徐后游大慈寺,见壁间题‘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爱赏久之。问谁作,左右以对,因给礼令以诗进。上二篇,衍尤待重。”(110)王毂:“以诗歌擅名,长于乐府。未第时尝为《玉树曲》云:‘璧月夜,琼树春,莺舌泠泠词调新。当时狎客尽丰禄,直谏犯颜无一人。歌未阕,晋王剑上粘腥血。君臣犹在醉乡中,一面已无陈日月。’大播人口。适有同人为无赖辈殴,毂前救之,曰:‘莫无礼,我便是道“君臣犹在醉乡中”者!’无赖闻之,惭谢而退。”(111)吴融在诗坛上享有盛名,而且出示李洞的诗篇多达百篇,李洞却仅称道其一联,这不啻是一种冒犯,但吴融却“善其许”。张的题壁诗仅有二句,王衍却能“爱赏久之”,这正是重视一联一句的诗坛风气的典型体现。最后一例的末二句或为传闻不实,但王毂认为只需道出自己的一句诗便足以吓退无赖,同样是此种价值观的典型体现。
    具体说来,晚唐诗人最重视的艺术追求便是与琢句有关的技巧。首先是对仗工巧,例如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又如韦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华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空见水东流。”前者的中间二联,后者的颈联,皆以巧对著称。李诗除了末联稍嫌浅露外,全篇的意境尚称浑融,但清人冯班仍批评说:“此篇以工巧为能,非玉溪妙处。”(112)韦诗则连颈联也颇遭后人诟病,诚如清人沈德潜云:“‘西园公子’或指陈思,然与魏无忌、长孙无忌俱不相合,不免有凑句之病。”(113)李、韦名家尚且如此,其他诗人就更是每况愈下,例如张祜的“竹下喜逢青眼士,草中甘作白头翁”(114),赵嘏的“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115),周朴的“马疑金马门前马,香认芸香阁上香”(116),陆龟蒙的“行歇每依鸦舅影,挑频时见鼠姑心”(117),对仗不可不谓工巧,但刻意求巧,匠心毕露。宋人叶梦得讥之曰:“诗语固忌用巧太过,在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118)“鱼跃”一联当为晚唐无名子所作,字面上每字皆对,锱铢不爽,但以“练波”对“丝柳”,以“玉尺”对“金梭”,造语稚嫩,对法则无异合掌。这真是弄巧成拙,一味追求工巧整丽,结果反成呆板。与此类似的有许浑之句:“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119)明人谢榛评曰“句巧则卑”(120),也深中其病。
    其次是押韵求新求奇,例如陆龟蒙《病中秋怀寄袭美》押“盐”韵,后人评曰:“险韵押得自然。”(121)的确,“盐”韵甚窄,陆诗共用五个韵脚,其中“兼”“嫌”“添”“占”四字都很难押。更甚者则流为文字游戏,例如章碣,“尝草创诗律于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如:‘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122)此诗的四句对句押平声“先”韵,这是一般的押韵规律,但其四句出句皆押去声“翰”韵,则出于独创。又如韩偓的《无题二首》是两首五言排律,其韵脚皆是“尘、晨、新、真、颦、轮、鳞、春、秦、津、珍、匀、人、邻”等十四字,等于是自我次韵。他又作有《倒押前韵》,也是五排,其韵脚也有同样的十四字,不过顺序正好相反:“邻、人、匀、珍、津、秦、春、鳞、轮、颦、真、新、晨、尘。”(123)这种别出心裁的押韵方式无异于作茧自缚,但吴融对此倾慕不已,特作《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和《倒次元韵》,用韵情况与韩诗完全相同。又如诗僧齐己,“与郑谷、黄损等共定用韵,为葫芦、辘轳、进退等格。”(124)名目繁多,形式各异,都体现出对艺术技巧的刻意求新。此类风气甚至影响到当时的进士考试。试检《登科记考》关于晚唐进士试题的记载,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试《霓裳羽衣曲诗》,尚是“任用韵”。到僖宗乾符二年(875),试《涨曲江池诗》,规定以“春”字为韵。至昭宗乾宁二年(895),试《询于刍荛诗》,竟然规定“回文,正以‘刍’字、倒以‘荛’字为韵”。(125)有关用韵的规定越来越苛细,正是当时诗坛风气的间接反映。
    晚唐诗人在细节性的艺术技巧上刻意求工,结果形成了晚唐诗在艺术上的几大特点:首先是在诗体上长于律体而拙于古风。清人叶矫然云:“晚之不及初、盛者,非谓今体,谓古体也。”(126)姚鼐更进而指出:“晚唐之才固甚衰,然五律有望见前人妙境者。”(127)在存诗较多的晚唐诗人中,有多人的作品中竟无一首古风,例如殷尧藩、周贺、郑巢、喻凫、段成式、刘沧、李郢、李昌符、周朴、郑谷、许彬、崔涂、杜荀鹤、殷文圭、徐夤、崔道融、钱珝、曹松、李洞、唐求、于邺、周昙、李九龄等。其他诗人集中的古风也仅是偶得一见,像李群玉那样写五、七言古诗多达60首者,在晚唐诗坛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即便是李群玉,集中作品仍是近体为多(律诗103首,绝句99首)。清人王士禛选《古诗选》,于五古至中唐韦、柳而止,七古则于中唐韩愈之后直接北宋欧阳修、王安石,竟无一首晚唐诗入选。除了受其诗学观念之主导外,晚唐的古诗太少,以至于确无佳作可选也是重要原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晚唐诗歌中律诗所占比重之大,远迈盛、中唐诗人。例如许浑,存诗531首,其中五律255首(含五排,下同),七律212首,合计467首,占作品总数近九成。又如方干,存诗348首,其中五律108首,七律184首,两者合计292首,占作品总数八成以上。又如韩偓,存诗268首,其中五律40首(含五排10首),七律120首(含七排3首),合计160首,占作品总数的六成。又如杜荀鹤,存诗326首,其中五律129首(含五排2首),七律141首(含七排1首),合计270首,占作品总数的八成以上。又如周贺,存诗93首,其中五律64首,七律20首,六律1首,合计85首,占作品总数的九成以上。晚唐诗人还特重长篇七排,例如韦庄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长达二十韵,陆龟蒙的《寄怀华阳道士》长达三十韵,徐铉的《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竟长达四十韵。皮日休甚至试作六言律诗《胥口即事六言二首》,这都是晚唐诗人特重律诗的表现。
    其次是重视琢句而不重篇章结构,以至于经常出现有句无篇的后果。试看一例: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举止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第四句堪称警句,清人贺裳云:“余儿时尝闻先君语曰:方干暑夜正浴,时有微雨。忽闻蝉声,因而得句。急叩友人门,其家已寝,惊起问故。曰:吾三年前未成之句,今已获之,喜而相告耳。乃‘蝉曳残声过别枝’也。后余见其全诗,上句为‘鹤盘远势投孤屿’,殊厌其太露咬文嚼字之态,不及下语为工。凡作诗炼字,又必自然无迹,斯为雅道。”(128)贺裳所言,是从一联着眼。若从全篇而言,则更是备受讥评,比如清人冯舒云:“落句似趁韵。”查慎行云:“起、结太平弱。”纪昀云:“结二句鄙而弱。”(129)诸家之评皆甚有理,此诗除了“蝉曳残声过别枝”一句外,殊无可观,是典型的有句无篇。后人评论晚唐诗,凡有所称赏,大多着眼于一联只句。辛文房批评晚唐诗人云:“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130)语或过当,但确实深中其病。
    其三是徒求文字巧丽,往往意尽句中而韵味不足。清人田同之云:“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若杜陵句,虽间有拙累处,而更千百世亦无有能胜之者,要无露句耳。”(131)所举三例皆晚唐人诗,分别见于赵嘏的《忆钱塘》(132)、崔涂的《春夕》和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沈德潜亦云:“晚唐人诗:‘鹭鸶飞破夕阳烟’‘水面风回聚落花’‘芰荷翻雨泼鸳鸯’,固是好句,然句好而意尽句中矣。”(133)所举三例分别见于李咸用《题王处士山居》、张《夏日题老将林亭》、沈彬《秋日》。所谓“一览便尽”,所谓“句好而意尽句中”,都是指徒求字面之工丽,且雕琢之痕显露无遗;或是徒求写景之细巧,而缺乏深情远韵。显然,这正是晚唐诗往往有句无篇的重要原因。
    正因如此,晚唐诗人尽管写诗时耗尽心力,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但晚唐诗在整体上的美学风貌有如秋花、夕阳,工丽细巧有馀而自然壮阔不足。清人叶燮云:“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故衰飒以为气,秋气也。衰飒以为声,商声也。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又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寒瘦俭薄,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134)在为晚唐诗风辩护的言论中,此说最称平允。然而若论一年花事,春花生机勃勃,元气淋漓,体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秋花虽美,毕竟属于“晚香”,难免呈露肃杀萧条之态。晚唐诗风也是同样,它确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毕竟与雄壮奇伟的李、杜及大气健举的韩、白渐行渐远。诗至晚唐,唐诗便进入尾声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