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有生民以来,寻求沟通、交流、协作和认同一直就是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只是因为传播媒介技术的差异,这一共同需求得以实现的程度和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口耳相传或纸字相通的传统农耕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或时空范围狭小,或传播模式单一,所以协作和认同的传播效果常常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要不然李白也不会发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类知己难觅孤寂异常的感喟。即使到了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时空范围急剧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着参与主体单一和传播路径单向的局限。只有进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随着建基于移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传播技术之上的新媒介出现,才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动、广泛多元的交流沟通。在微媒介技术平台上,传播和接受活动的即时便捷性使信息海量倍增,不但打破了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在内的旧传播媒介单向传播信息和接受者被接受信息的模式,而且还借助于“人人皆是媒介”的自媒介方式,广泛聚集了各行各业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文化素养的民众,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制造和传播,从而使得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实践呈现一种多元互动的时代特性。自2006年3月埃文·威廉姆斯创建twitter至今,微博作为一种新传播媒介,通过网络平台、智能手机客户端和第三方软件来发布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各种信息类型,对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存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大众通过微博分享世界新闻动态、表达日常生活感受、增进好友相互了解和打造自文化品牌,并以主帖、跟帖、转帖等话题和评论方式,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层次的多元主体参与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接受。在此多元互动的微媒介实践中,精英与草根、官方与民间、高雅与通俗、创造与接受、主体与客体、历史与当下等各种因传统媒介所造成的二元对立的沟通交流模式皆被突破,从而形成了一种“点对点”或“点对面”即时交流、众声喧哗的沟通景观。譬如2014年3月8日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以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和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都参与事件发生的信息追踪、报道和甄别。在对本事件发生的航道选择、事故原因、坠机地点和善后工作等信息的传播上,微博与微信等微媒介往往因其具有即时便捷和多元互动的特性发挥了不可代替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它抢先提供了各种新闻信息源,为官方大众传媒跟进提供了线索;另一方面它对官方大众媒介提供的新闻信息进行多方质疑考证,为官方大众传媒下一步传播更为合理可信的新闻信息起到帮助和监督的作用。因此,在此事件信息的传播中,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参与有效地消除了上面所言二元对立的沟通交流模式,从而在多元互动的传播和接受格局中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的真相。 微媒介技术及其信息的传播,是一传播者与接受者多元互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的生态系统和过程,审美活动作为社会行为的一种,自然也在这一生态系统和过程中呈现出多元互动“微审美”特性。以诗歌创作这一审美活动为例,在传统的纸质印刷媒介时代,诗歌的创作往往是诗人因感而发,以不同的诗歌艺术技巧,通过民族语言文字延时性地在纸质上单向表达出来,而接受者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的解码,进行无实际交流的想象性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也就是说,作者与读者没有形成及时直接的互动,是一种作者有心读者无意的疏离状态;但是,在“微时代”中,诗歌创作的传播与接受在某种意义是一种跨越时空多元互动的审美生态过程。在此过程中,诗歌创作者的作品一方面凭借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得以及时传播;另一方面诗歌阅读者同样凭借此微媒介得以近乎同时等距的有效接受,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以点赞或评论的方式反馈给创作者。而诗歌创作者在虚心比较不同身份地位读者的留言之后,对自己的诗歌文本进行再次创作;并且只要诗歌不以印刷媒介方式加以发表,这一动态的审美活动就没有一个终结。因此,我们可以说,不是表达的情感内容不同导致诗歌创作多元互动的审美特性,而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造就了“微时代”诗歌创作的这一“微审美”特性。 “草根”一词直译自英文“grass roots”,其义为: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础的、根本的。“草根”的说法最初流行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期间,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有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当“草根”与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相结合时,往往具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应的势力,如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草根性人民组织;一是同主流、精英文化或阶层相对应的弱势群体。“草根文化”在总体上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亚文化”,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代表性。“草根”一词在我国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成为时尚固然缘于西方文化译介的影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其实早已蕴有了此基本含义。“卉,草之总名也。”(《说文》)“卉,众也。”(《广雅·释诂三》)“根者,书之所谓‘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韩非子·解老》)“柢,本也。”(《说文》)如果说以上古典文献阐明了“草根”作为“卉”之根本及其众多、创生的特性;那么“下民惟草”(《周书·君陈》),“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仪礼·士相见礼》)则进一步揭示了“草根”的底层、边缘、与官方主流对立的阶级意识形态内涵。 只不过在传统社会,官方精英阶层垄断了权力和文化,广大民众因文化和信息接受的局限,往往缺失获取自身权益的民主自由意识;只有到了无法生存的无奈境地时,才会被动地揭竿而起,革命胜利之后又陷入了同样的囚牢之中。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固然扩大了广大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时空,但其为官方精英操控和单向传播的特性,也极易剥夺民众自由表达自己意愿的可能性,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经过精心选择、组织后成为某种控制性和欺骗性意识形态的载体。因技术造成的困境或许因技术的发展而得以突破,依托于大数据和网络技术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以其“自媒介”的主体方式,在较大程度上打破了官方主流媒介支配控制模式,积极调动了民众参与社会事件和自由表达的意识,从而使得“微时代”的微媒介文化实践呈现出不同于一般现代大众传媒的“草根自由”性。每一个“自媒介”主体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真正拥有言论自由的全天候新闻记者,他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智能手机客户端,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向亲朋、好友和社会及时发布视频、声音、文字类新闻,既可以记录发生事件的过程,又可以表达自己对事件个体性的体验和认识。当这种“自媒介新闻”凭借其便捷及时性和草根自由性得以广泛传播时,就会演变成一个社会性新闻事件。这一“微时代”的微传播模式不但有利于打破官方主流大众媒介对真相遮蔽和操控的局面,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官方主流大众媒介跟进和参与,从而对社会事件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的报道。以2015年7月26日湖北手扶电梯事故为例,笔者最初得知这一事件的发生并不是通过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介,甚至也不是通过新浪、凤凰等网络新闻,而是通过朋友圈发布的一个视频和一段简洁文字而得知的。27日21:48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1+1直播连线”才给予报道。之后,各电视、网络、报纸新闻平台加以转播或跟进报道。直到29日9:44新浪新闻客户端才向民众发布该事故原因正式调查报告,认为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安良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对此次事故应负主责,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向遇难家属致歉。对此事件,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不但给予了最直接、最快速的原始报道,而且还随着事态的发展,以调侃、反讽、批评、控诉的民主自由方式敦促官方主流社会尊重生命价值,增强自身的管理职能和责任意识。实现官方主流大众媒介与草根底层“自媒介”的良性互动。 具体到中国当下审美文化实践活动中,与大投入、大制作的电影和电视大众传媒不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凭借其零投入、自制作的草根性为有天赋能力的民众实现自身梦想和价值提供了可能。在此微媒介平台上,草根民众只要不违反法律制度,就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审美体验和天赋能力,从而通过网络传播效应实现生存处境的改变。旭日阳刚组合是农村出身的流浪歌手,是地地道道的草根艺人,他们爱好音乐,坚持梦想,为了生存在北京地下通道唱歌卖艺多年,但自2010年8月他们将其农民工版的《春天里》微视频上传到微博之后,一下子火了起来,成为2010-2011年点击率最高的网络达人,受到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他们用生命诠释音乐的体验性演唱最终也获得原唱汪峰的认可,并邀请他们参加其2010年11月13日在上海举办的“怒放”摇滚音乐演唱会,与罗大佑、许巍、郑均、黑豹等摇滚大腕同台演唱。2011年,他们还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就连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也为其演唱感动,认为他们唱出了农民工的心声。其实纯从演唱技艺和功力来说,旭日阳刚版的《春天里》还远赶不上汪峰的原版,而这首歌真正被他们唱红大江南北原因,除了他们唱出了农民工坚持信仰顽强生存的生命沧桑感,还在于他们有幸遇上一个草根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微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