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典论·论文》之“气”“体”辨正(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 潘华 参加讨论

    四 《典论·论文》的文体学意义
    《典论·论文》对“气”“文”“体”概念内涵与相互关系的阐发,对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乃至古代文学批评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文体学研究重点在文之“体”,对“体”的正确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从《典论·论文》中,我们可找到古人的“文体即风格”的意识,并对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框架起到相当的助益作用。
    (一)风格是古代文体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句话有着十分丰富的文体学信息。在古人的观念中,文之体貌由气而生,其状如气,与今人所说之“风格”相类。《文心雕龙·体性》总括列举了八种体,“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八体”即作品呈现出来的八种风格,与《典论·论文》中的“雅”“理”“实”“丽”相类似,都将文体定调为风格。吴承学先生指出:“文体的风格问题是文体学的中心。”(62)
    有学者认为应将风格研究与文体学脱钩,其实理解了曹丕关于“气”与“体”的论述,我们就能理解文体本身是气的化身,体即风格,进而明白古人为何将各种风格称之为“体”。现在文体学研究更侧重于体裁分类研究,研究文章分几类以及为何分等问题,常从文章类别的功能入手分析。其实“文类”与“文体”本是两个概念,徐复观先生有感于近代以来的学者对于“文体”与“文类”在观念上的混淆,指出:“他们所说的文体,实际只是文类,是由文章题材性质之不同所分的文类。”(《中国文学精神》,第122页)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纠正研究重点有一定帮助。但随着西方文体学的介入,特别是体裁概念的引入,将体裁文类研究纳入文体学研究范畴,站在时代高度建立一套与西方文体学相对应的学术系统也无可厚非。而且古人在谈“体”时往往也是结合“类”的,如曹丕就结合四科来谈体。总的来看,应以文类的风格作为古代文体学研究的核心。
    要之,文章是否“合体”,最关键的判断标准在于风格。与不合体相关的一个词叫“破体”,古人所谓破体,并不是创造一个新文类、新体裁,而是在风格上的突破。如苏轼破体“以诗为词”,写的还是词,文类体制、句子字数都没变,然而其创作的词却具有诗歌的风格。可见,在古人的文体观念中,破“体”即是破“风格”,这表明风格在古代文体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二)文体学的风格研究应侧重文类风格而非个别篇章风格
    曹丕所说的“体”并不是泛指文章的个别之“体”,而是专指文类之“体”。因此,文体学的风格研究最关键的是要突出“体”的效应,侧重共性研究,即侧重于文类风格的集约性特征研究。某一种体就是某一类作家或作品、文类的风格集合体,成体条件必然是有规范或具有榜样的力量,它之所以能产生、流传并被模仿,就是由于它有一种围绕核心的向心力,并且以代表性作家作品来彰显其典范作用。如《典论·论文》里说王粲、徐幹的辞赋写得好,就将其与前辈优秀作家作品相比较,“虽张、蔡不过也”。当孔融“及其所善”,就是“杨、班俦也”。古人崇尚尊体,其实就是维护文体的共同特征,因为这是文体的生命核心。而西方风格学说比较重视个性风格的研究,黑格尔说:“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63)这与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取向不太一样,像孔融体气高妙,他的论体文应该是很有个性风格的,但却受到文类之体的排斥,所以古代文体学研究应侧重文类风格研究而不是个别篇章风格研究。
    (三)多种类型的风格都应纳入古代文体学研究范畴
    对于历史上出现的多种多样的风格之“体”,由于没有体制上的具体规定或指代不明,对它们如何定位,学界一直存在疑惑。罗宗强先生指出:“在我国古代,文‘体’的另一指称,是体貌。体貌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不确定性更大;但是,它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也显得更为重要。”(64)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天、地、人等因素影响而展现不同风格。在天时方面受时代潮流影响,形成如盛唐体、建安体等;在地利方面受地理因素影响,形成如公安体、竟陵体等;在人和方面受相同志趣的文人团体或领袖人物影响,形成如西昆体、山谷体等;在文学形式方面,不同的创作技巧也会形成不同的文体,如回文体、问答体等。这些“体”都是古人命名的,是古人文体观念的展现。由于不是在体裁形制上进行划分,而是在风格上予以区分,在当今文体学研究重体裁而轻风格的观念下,这些“体”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排除出文体学研究的范畴。其实,明白了体即风格,也就会给这些“体”相应的研究地位。而且文体风格是多方面的,“气之清浊有体”,由“气之体”化为“文之体”,文体风格也会变幻无穷。只有多角度研究文体风格,才能还原古代文体学的本体样貌。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典论·论文》中“气”“文”“体”的关系,让我们认清曹丕所谈之“气”是“人之气”的本质,由此弄清“齐气”“气之清浊”的内涵,进而重新认识曹丕对古代文学批评的贡献——“气体适应论”,同时也使我们清晰认识到:“文类风格”之“体”作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核心概念,理应获得认同与重视,还其本来应有之地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古代文体学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