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清代“诗在布衣”现象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方论丛》 张琼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诗在布衣”是清代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这与布衣文人留名后世的创作目的、心无旁骛的创作态度、自小为之的创作轨迹及相对自由的创作过程密不可分。对这一现象及整个清代布衣文学进行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清代文学的面貌,同时,也能够把握文人生命形态的丰富性,深入认识布衣文化。
    关 键 词:清代/诗在布衣/布衣文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清代岭南布衣诗人群体研究”(GD13CZW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岭南诗歌文献整理与诗派研究”(15DB076)。
    作者简介:张琼,广东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诗在布衣”是清代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拙文《论布衣文人对清代文学的推动》较为详细地讨论了清代布衣文人对清代文学的繁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清代“诗在布衣”现象进行探讨。
     
    一、清代“诗在布衣”现象概述
    清代有着数量十分庞大的布衣文人群体。笔者根据柯愈春先生《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做了统计,此书收录的19700名文人中,布衣文人有10761位,占总数的一半有余。众所周知,古人能文者皆能诗,更重要的是,布衣的创作风格各异,成果丰硕。王豫在《盟鸥溆笔谈》中对布衣诗有过这样的评价:“本朝布衣诗如彭爰琴之秀拔,吴野人之直朴,蒋前民之真挚,邢孟贞之淡永,潘南村之清折,冷秋江之悲壮,周青土之闲逸,徐东痴之幽奥,沈方舟之警炼,李客山之高老,盛青屿之坚栗,张永夫之澄洁,於亦川之雄骏,鲍步江之超秀,吴淡川之新隽,朱二亭之淡逸,潘兰如之清雄,石远梅之高浑,张竹轩之淳古,能各具唐人之一体,洵韦布之雄也。”[1](p.137)清代布衣诗人可谓群星璀璨,“布衣诗”自成系列,充实了清代诗坛。兹略举数人。吴嘉纪:“一生不出东陶路,自有才名十五州。”王士祯评价邢昉曰:“余最许石湖邢孟贞五言诗,以为韦、柳门庭中人”,陈田也尤其推崇他的五言诗:“孟贞五言,取径唐人,而时涉柴桑藩篱,以幽秀淡宕为宗,得储、韦之自然,兼韩、孟之刻厉。明季布衣诗,邢昉第一,洵为确论。”[2](pp.3012-3013)厉鹗堪称“浙词巨匠”,吴锡麟认为:“吾杭言词者,莫不以樊谢为大宗”,谢章铤也指出:“雍正、乾隆间,词学奉樊谢为赤帜,家白石而户梅溪矣。”[3](p.343)事实上,清人早已注意到布衣在清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屈大均就曾指出:“今天下善为诗者,多隐居之士。盖隐居之士,能自有其性情,而不使其性情为人所有。”[4](p.201)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看法:“大抵好诗在林壑,可怜名土满江湖”[5](p.3450),“评诗推许称同辈,落落关东老布衣”[6](p.232),“循吏而今有子孙,江天吟啸布衣尊”[7](p.6631)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