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诗经·驺虞》与上古“迎虎之礼”(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化研究》 尹荣方 参加讨论

    四 《驺虞》与“白虎”星象
    《驺虞》一诗关乎“得时”,还可以从“驺虞”古说中的“白虎”探得几分消息。“白虎”,即参星。《夏小正》中参星于一月、三月、五月、八月(据孔广森之说,八月当为七月之误。)凡四见,可见是极其重要的定时星辰。《夏小正》一月“初昏参中。”王聘珍注:“正月节,参去日九十度,昏刻中于南方也。”(12)《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史记·历书》说同。《集解》引韦昭云:“谓正历必先称端始也。”白虎星所指示的时节乃是一年的首月——正月,自然是人们格外垂青于它的原因了。
    《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右。下有三星,兑,曰伐,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觽,为虎首,主葆旅事。”
    张守节《正义》:“觜三星,参三星,外四星为实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为白虎形也。”司马迁这段充满星占色彩的话,大体说的是参宿一至参宿三直列似秤衡,古人名之为衡石;这三星下面有三颗小星,上小下大,是为伐;六星之外有四颗星,形如白虎的四肢;在参宿四、五两星之间有三颗小星,处于虎首的位置,乃是觜宿,觜即嘴,觜宿之名显然来自于觜宿作为虎口的古说。值得注意的是,伐星,《天官书》强调“为斩艾事”,伐星相对应于人间的是斩伐树木杂草之类的治田之事,而无关乎征,则从星占角度,也透露出“伐”与“田”的原始关联性。冯时指出:
    早期的白虎之象显然仅含觜、参两宿,准确地说,古人最初可能只把它们作为一个星座来处理。将这个形象放大观看,它实际很象是一张悬挂于天空的虎皮,这当然也是古人把它当作白虎形象看待的理由。由于参宿的七颗星(不包括伐三星)都是二等以上的亮星,在黄河流域冬夜的天空中非常醒目,所以古人很容易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参”本有“三”的含义,衡石三星是与苍龙星象中的心宿三星遥相对应的授时主星,因而成为中国古人最早辨识的星官之一,这意味着古人对白虎星象的认识年代应该与苍龙星象一样久远。(13)
    冯时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尧典》有“日短星昴”之语。冬至这天南方天空中出现昴星,据以推定冬至。昴星,孔安国传:“昴,白虎之中星。”二十八宿之西方七星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可见在《尧典》时代,白虎星就是重要的候时辰星。
    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出土了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案,学者们大体认定象征的是“青龙”、“白虎”星座。可见距今六千多年前,参(白虎)就成了重要的定时辰星。
    参星又名实沈,传说实沈原是高辛帝次子之名,与其兄长阏伯不和,被迁于大夏。《左传·昭公元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
    通过观测参星(白虎星)在天空的位置来定时纪年,在后世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留下诸多痕迹,如哀牢山等地彝族传统用十二兽纪日纪岁,人们称之为“母虎日历”。哀牢山上段南涧彝族自治县南境虎街的纪日十二兽祭祀活动,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古老的历算与崇拜。据调查,在当地一座山神庙的正壁中央,绘有一个黑色大虎头,虎头下侧绘纪日十二兽: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每隔三年的首月首日即虎月虎日,远近各彝族村寨要在此联合举行一次大祭。巫师取羊头额骨烧烤占卜,得到母虎神将于当晚降临的预示。“当天晚上,庙外有男女青年歌舞,表示欢庆以母虎神为首的纪日十二兽神的降临,气氛欢乐。庙内由年长女巫为首,率领群巫(六至十二人),举行以虎为首纪日十二兽神的舞蹈,气氛庄严肃穆。参加舞蹈的男女巫师,按传统需要十二人,即一人代表一个兽神。……按传统规定,率领以虎为首的纪日十二兽神舞的巫师,必须是女巫,否则,就是对为首母虎的不敬。……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持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戴虎头面具,紧跟她后面的一个男巫责腰插虎尾。在巫队一侧由一男巫手持葫芦笙。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岳吹奏呼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十二兽神的降临。”例如,巫师用全身蠕动的舞姿,表演蛇的爬行;穿山甲舞则模仿它诱食蚂蚁的情形;猴舞表演它爬树摘野果吃的动作;虎舞则表演猛虎扑食的威风。这些舞蹈,除穿山甲舞和蛇舞没有声音,大多以笙鼓之乐伴奏。彝族巫师认为,“葫芦笙的葫芦本身就象征虎,从葫芦笙里发出的声音,是纪日十二兽之首母虎的声音,也是山神(土主)和彝族祖先的声音。”当地原来还供置着一块与纪日十二兽壁画、乐舞相对应的彝文“十二兽”《母虎日历》碑(亦译“母虎纪日谱”),即属用十二兽纪日的古老历法。(14)
    我们从流行于民间的“虎舞”等兽舞的历法舞蹈,可以约略想见《诗经》时代人们举行“迎虎”、“迎猫”等仪式时的情景。两者之间当然存在不少差异,但我们也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有人扮演虎等禽兽的动作;举行仪式的时间,彝族在每隔三年的首月首日即虎月虎日,实际上是新年的祭礼;《驺虞》同样是在一年的新春,两者都属于历法舞蹈的范畴。我们有理由设想,上古人民年终行蜡礼时,是忘不了“迎虎”的,因为彼时正当天上的“白虎星”黄昏时分开始居于南中天之际,人们看到这种天象,意识到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于是在宴饮、田猎,报答各路神灵之际,也会举行“祭白虎”、“迎虎”之礼。因为“虎”不仅帮助他们除去糟蹋庄稼的野兽,还给他们带来确定的时令,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更有次序与保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