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用户,欢迎您! 退出用户名:密码: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全文数据库数字期刊库报刊索引库目录索引库
    高级搜索
    丰富、失范、城市化、哈贝马斯、网络文学、城市、文化产业、民族主义、情绪、敦煌、出口退税
    首 页全文数据库数字期刊库报刊索引库目录索引库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s' Donkey Riding
    收藏|打印|下载
    作 者:
    吴晟+关注
    作者简介:
    吴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文学与文化》(津)2014年第20143期 第107-115页
    内容提要:
    驴与牛马相比,体形矮小,行速迟缓,其价位亦较牛马低廉,故中国古代不少诗人都有骑驴的故事或经历,它不只是一种行为,它与骑马骑牛属于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意义指向,表明它已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现象。概括起来,中国古代诗人骑驴主要有四种文化内涵:苦吟、落拓、任诞与参禅。四者之间又有着某种内在关联:骑驴苦吟,既为酝酿诗思、捕捉灵感,又是生活贫困、落拓失意之写照;骑驴任诞与参禅则分别与道教、道家思想、佛教有关;如果说任诞的外衣下寄寓的是被褐怀玉、怀才不遇,那么苦吟的执著坚毅与参禅的境界确乎类似。
    Compared with oxen and horses,donkeys are smaller,slower and cheaper.Therefore quite a few Chinese poets in ancient China have anecdotes or experiences of riding donkeys,which is not limited to be defined as a conduct for it possesses of an unique spectacle and different connotations distinguished from riding oxen and horses which superficially composes of a particular humanity scenery as well as cultural phenomena.Generally speaking,there are four connotations for ancient Chinese poets' donkey riding:bitter reciting,dissolute lifestyle,indulgence and meditation of Chan.Certain internal relevancies are among the four:Reciting bitterly on a donkeyback,for one thing,is to brew new verses and capture inspiration,for the other,is the magnificence of poverty and frustration.Indulgence and meditation of Chan are respectively relevant to Taoism and Buddhism.If the covering of indulgence is underappreciated,then,the persistent determination of moaning is indeed similar to the meditation of Chan.
    期刊名称: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 2015年06期
    关 键 词:
    古代诗人/骑驴/文化解读/苦吟/落拓/任诞/参禅Ancient Poets/Donkey Riding/Reciting Bitterly/Dissolute lifestyle/Indulgence/Meditation of Chan
    字号:大中小
    在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读到骑马骑牛的记载,骑马多为军旅生活之英姿:“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张琰《出塞曲二首》其二);或为侠客形象之写照:“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曹植《白马篇》);或为狩猎之掠影:“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韩愈《雉带箭》);或为新登科进士之荣耀——骑马遍访京城各地、采摘名花,正如孟郊《登科后》所描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有漫游遣兴:“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骑牛则为田园牧歌:“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序》);或为禅门修行之象喻:“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普明禅师《牧牛颂诗·未牧第一》)近读张伯伟教授的《再论骑驴与骑牛——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比较》一文①,颇受启迪,发现中国古代诗人骑驴,不只是个别现象,如阮籍、孟浩然、郑綮、李白、杜甫、贾岛、李贺、潘阆、孙定、王安石、苏轼、陈师道、陆游、张孝祥、牟巘等,都有过骑驴的故事或经历,却具有不同的意义指向,表明它已构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骑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义涵。
    一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苦吟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八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说陈师道作诗闭门谢客,搜肠刮肚,字斟句酌;秦观赋词即兴而发,才思敏捷,倚马可待。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尽管不少诗人有“口占”或“口号”——随口吟成诗的本领,但是像秦观这样才思敏捷者毕竟是少数,要创作一首真正的好诗,多数诗人更接近陈师道,是靠苦吟获得。苦吟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便是骑驴苦吟。这是因为“驴既低小而不甚骏,故称蹇焉”②;行速又比较慢,适宜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捕捉诗思灵感。金人王庭筠《韩陵道中》云:“石头荦确两坡间,不记秋来几往还。日暮蹇驴鞭不动,天教仔细数前山。”陈鉴之《东斋小集·题陈景说诗稿后》:“今人宗晚唐,琢句亦清好。碧海掣长鲸,君慕杜陵老。月明孤屿云,一鹤唳清夜。和之以君诗,竹牖寒灯下。倚马挥万言,跨驴哦一字。迟速不须论,纫云看奇思。”③从“倚马挥万言,跨驴哦一字。迟速不须论,纫云看奇思”不难看出,它正是通过骑马与跨驴对比,道出了骑驴最适合“哦一字”的苦吟。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相国郑綮……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④冒着风雪骑驴在灞桥上酝酿诗思、捕捉灵感,这是何等“苦心”啊!正如元代陈深《题画扇骑驴踏雪》所云:“雪没驴腰白,行行诗兴催。不因太清绝,那肯犯寒来。”⑤郑綮骑驴踏雪觅诗,在中国古代已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佳话,范成大《枕上闻雪复作》云:“谁子骑驴吟灞上,何人跋马客蓝关。”刘克庄《菩萨蛮·戏林推》云:“笑杀灞桥翁,骑驴风雪中。”
    李复《潏水集》卷六《书郢州孟亭壁》载:“孟亭,昔浩然亭也。世传唐开元间,襄阳孟浩然有能诗声,雪途策蹇,与王摩诘相遇于宜春之南。摩诘戏写其寒峭苦吟之状于兹亭,亭由是得名。”⑥吕祖谦《诗律武库》卷一二“诗咏门”载:“孟浩然《骑驴长安道中雪》诗云:‘迢迢秦京道,苍然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而东坡《青州道上雪》诗云:‘君不见,襄阳孟浩然,长安道上骑驴吟雪诗。’”⑦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孟襄阳学力下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⑧禅门之悟是经过长期苦修而获得,严羽“以禅喻诗”同样含有这个意思,他认为诗人达到“悟”的根本途径就是“活参”,“活参”借以喻诗指对诗歌作品进行研读、揣摩、细心体会:“先须熟读《楚词》,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⑨可见,孟浩然诗歌成就的取得是靠“妙悟”,而“妙悟”的前提和基础正是“雪途策蹇”、“长安道上骑驴吟雪”——“寒峭苦吟”。元代马臻《画意》云:“缘溪路滑蹇驴迟,水色山光总入诗。还胜襄阳孟夫子,满身风雪灞桥时。”
    关于骑驴苦吟最为著名的当是“推敲”和“呕心沥血”的故事。《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载:“(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呼诘之,久乃得释。累举,不中第。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⑩《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11)由于贾岛“推敲”的故事流传甚广,有关他“苦吟”的记载也众说纷纭。《摭言》载:“贾岛太和中,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街。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吟曰:‘落叶满长安。’求一联不可得,不知身之所从。因冲京兆尹刘栖楚节,被系。一夕释之。……”(12)尽管说法不一,但贾岛骑驴推敲诗句的佳话已成为“苦吟”的代名词,作为积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典故,被后世广为引用。张耒《读吴怡诗二首》其二:“疏梅半落雪中香,想子孤吟对酒缸。野水荒山伴猿鸟,跨驴谁问贾长江。”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13)这一记载披露了李贺诗歌创作惨淡经营、苦心孤诣的秘密。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用“云烟绵联”等九个形容性意象描述了李贺诗歌审美风格的瑰丽奇诡,其中“虚荒诞幻”构成其诗歌风格的总体特征。(14)李贺诗歌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构思新颖,意象奇诡,意境诞幻,语言瑰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骑驴苦吟。
    陈师道可谓中国古代苦吟诗人的典型,宋元文献中记载着他“吟榻”的故事:“陈正字无己……竟登榻,引被自覆,呻吟久之。瞿然而兴,取笔疾书,则一诗成矣。因揭之壁间,坐卧哦咏,有窜易至月十日乃定,有终不如意者,则弃去之。故平生所为至多,而见于集中者才数百篇。”(15)“世言陈无己每登览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皆抱持寄邻家。徐待其起,就笔砚,即诗已成,乃敢复常。”(16)陈师道的“苦吟”除了“吟榻”方式之外,还有“骑驴”,这一点恐怕少有人知,其《骑驴二首》云:“复作骑驴不跨驴,此生断酒未须扶。独无锦里惊人句,也得梁园画作图。”“冲篱突市不逡巡,掠面惊风扑眼尘。出手推敲宁避尹,题门吟咏不逢人。”(17)为了寻得“锦里惊人句”,他骑驴“出手”作“推敲”状,但他感叹没有贾岛幸运,没有遇上韩愈那样的京兆尹,故无闻于世,寂寞终生。
    二 “少陵骑驴京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落拓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首诗为天宝七载(748)杜甫困居长安时所写。韦左丞即韦济,是年他调任尚书省左丞,杜甫有《赠韦左丞丈济》诗,请求他汲引和推荐。由于没有结果,又写了这首诗。韦济很赏识杜甫的诗,又曾表示过关怀,杜甫把他当作知己的官僚。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以及仕途失意、困居长安的苦况。这几句诗说十多年来未能进入仕途,现在仍然流寓长安,生活贫困。为了寻求出路在长安到处奔波,向达官贵人请谒干求,受人冷遇,极其狼狈,只有将悲哀痛苦埋在心底。诗中“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表示生活贫困、遭遇落拓,正如杜甫《示从孙济》所云“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这种生活贫困、落拓失意的处境,在杜甫困居长安的天宝十三载(754)仍然未能改变,是年所作《醉时歌》可见一斑:“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天宝九年(750)置广文馆,以郑虔为博士,实际上是个清冷的闲官。这首诗为郑虔和自己共同的遭遇——生活贫困、处境落拓鸣不平,故借酒浇愁,发泄内心的不满和苦闷。同年秋所作《秋雨叹三首》其三,也对自己的贫困生活、落拓处境作了倾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四《三川言十数年前,当有一短帽骑驴之士半醉,徘徊原上之久,曰:山川非昔时比矣,恍惚失其人所在;有收杜老醉游图者物色之,知为杜之再来也。予独鄙之,作诗二首》:“君不见少陵有客字子美……乾坤宿醉参横醒,且策东家旧蹇驴。”宋代牟巘《陈云岫爱骑驴》:“君不见少陵骑驴京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晁说之认为杜甫骑着租来的蹇驴,醉至翌日早晨方醒,其怀才不遇、落拓失意可想而知;而牟巘则以“骑驴京华春”来概括杜甫“一生旅食长悲辛”——生活贫困、落拓失意。
    任渊《后山诗注》卷十二载:“后山《和饶节咏周昉画李白真》诗曰:‘君不见浣花老翁醉骑驴,熊儿捉辔骥子扶。金华仙伯哦七字,好事不复千金摸。’……鲁直有老杜浣花溪醉图诗云:‘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后山谓鲁直诗语已自写生,不必指金摸画也。”(18)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一生极为推崇杜甫,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创作了《老杜浣花溪图引》,生动刻画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陈师道谓“鲁直诗语已自写生”,诚然非指黄庭坚也有骑驴的经历,而当指终其一生,黄庭坚贫困的生活、落拓的处境与杜甫是相似的。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任成都安抚司参议官,从此离开前线,结束了他一生中引以自豪的八个月的军旅生涯。这首诗是他赴任途经剑门山有感而作。南郑是当时抗金前线的军事重镇,而成都虽然是南宋首都临安之外最繁华的城市,但毕竟是后方。对于一生渴望抗金报国、恢复中原的志士来说,被调任到此无疑是极不情愿的。首句不仅指这次由南郑至成都途中的风尘仆仆,当包含作者一生军旅生涯在内,正如他在《书愤》一诗中所回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杂酒痕”表明壮志难酬,同样,“远游”也不仅指这次由陕入蜀,还包括过去所历各地,“无处不消魂”即处处消魂,否定之否定即肯定,较直接肯定感情要强烈得多。使作者处处消魂的内容很丰富,不止指这次由前线调到后方而心情惆怅,还指征途上所见所闻所感而引起作者的伤心。当经过剑门山的时候,下起了微雨,作者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骑着驴子在赶路,而不是骑着战马奔驰在战场上,于是想起了历代诗人骑驴的故事,不禁无限感慨:我这样骑着蹇驴独自行走,多么像古代的诗人啊!但它不是李贺、贾岛式的“苦吟”,也不是王安石式的“参禅”,更不是潘阆式的“任诞”,而是对自己落拓失意的自嘲。显然,陆游宁愿做一个驰骋战场的英雄,而不甘做一个行吟的诗人。如果说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是初盛唐的豪言壮语,那么陆游的“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则是南宋一个无用武之地英雄的悲凉之音。
    再看下面三则材料。《蔡宽夫诗史》载:“孙定……景祐(一作福)二年下第,游京师,出开远门,醉中作诗曰:‘行行沅血(一作血泪)洒尘襟,事逐东流渭水深。私(一作秋)跨蹇驴风尚紧,静投孤店日方沉。一枝犹挂东堂梦,千里空驰比(一作北)巷心。明月悲歌又前去,满城烟树噪春禽。”(19)《渑水燕谈录》载:“祥符中,有刘偁者久困铨,调为陕州司法参军。廉慎至贫,及罢官,先听为归计,卖所乘马,办装跨驴以归。魏野以诗赠行,云:‘谁似甘棠刘法掾,来时乘马去骑驴。’”(20)“晋阳秋胡威,少有志尚,厉操清白。父质为荆州守,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车,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爨食。”(21)无论是下第,还是罢官,抑或省父,上述记载都说明同样一个事实:骑驴与生活贫困、落拓失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云:“蹇驴布鞯与金鞍马,同一游也。松床筦席与绣帷玉枕,同一寝也。知此,则贫富贵贱,可以一视矣。”(22)在此,罗大经将“驴”与“马”对举,分别代表贫贱与富贵,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普遍的看法,而贫贱又往往与仕途失意紧密相联。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贫困,落拓失意,是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涵义之一。
    三 “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道上不许骑驴”——任诞
    《青州府志》载:“诸城花骨坂店南石道有驴缧蹄迹,前后相错,深入二三寸,俗传张果老所遗。又云安期生往来东海所遗者。”(23)《陈眉公笔记》载:“洪崖跨白驴,曰雪精。今树上至今有雪精遗迹。其诗云:‘下调无人采,高心又被嗔。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24)唐人曹唐《小游仙诗》:“沙野先生闭玉虚,焚香夜写紫薇书。供承童子闲无事,教剉琼花喂白驴。”元代王逢《梦骑驴》:“蹇驴双耳卓东风,前导青衣一小童。石涧倒涵岚气白,海霞高贯日轮红。桃花芝草经行异,鹤发鸡皮语笑同。却待朝天惊梦失,春醒无奈雨帘栊。”
    上述几则材料充分说明“骑驴”与道教的关系,关于张果老倒骑驴的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恐怕妇孺皆知。因此中国古代诗人骑驴或多或少都与道教有着某种渊源,或任诞,或超尘脱俗,它成为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又一种文化涵义指向。
    《晋书·阮籍传》载:“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25)阮籍好读书,有济世抱负,“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当其得意,忽忘形骸”,“不拘礼教”,“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因处于司马氏残暴杀戮异己、“名士少有全者”的险恶环境中,不得不“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26)史书所载大概是阮籍生平唯一的一次为政,其放诞之处有三:一是做一个郡守,本当骑马,他却骑驴;二是至东平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办公公开,利于观察民风,直接掌握民情,也方便子民诣府来访;三是“旬日而还”,只做十天郡守就辞职不干。
    《摭遗》载:“李白失意,游华山,县宰方开门决事,白乘醉跨驴过门,宰不知太白也,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辄敢无礼!’曰:‘乞供状,无姓名。’曰:‘曾用龙巾拭唾,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道上不许骑驴?”(27)李白一生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至深,不拘礼法,任性放诞,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保持人格尊严和独立。关于唐玄宗为李白调羹之事,见诸李阳冰《草堂集序》: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28)。关于李白令高力士脱靴之事,见诸李肇《唐国史补》:“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辞,醉不可待,以水沃之,李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29)《酉阳杂俎》、《松窗录》也有类似记载。它充分显示了李白蔑视封建等级制度的任诞性格和兀傲精神。《摭遗》所载李白“乘醉跨驴”“无礼”于县宰,并以自己“光荣的经历”反诘之,正是其蔑视权贵、不拘礼法、任诞个性的写真。
    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载:“魏野之门人潘阆欲往京师,其师止之,不听。既至,而后悔之。作诗曰:‘不信先生语,刚来帝里游。清宵无好梦,白日有闲愁。’真宗闻之不悦。他日自华山东来,倒骑驴以行之,曰:‘我爱看华山,其实不喜去京也。’故当时有‘潘阆倒骑驴’之语。”(30)潘阆,字梦空,自号逍遥子。早年居洛阳卖药。宋太宗时,以宦官王继恩荐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寻以狂妄,追还诏书。王继恩因事下狱,他遁入中条山。宋真宗释其罪,贬至信州,又授滁州参军。其后云游于大江南北,放浪湖山,吟咏任诞。以上记载说明潘阆不愿受仕途拘羁,率性任诞,“倒骑驴”,追求放浪于湖山、随意吟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王直方诗话》载:“双井黄叔达,字知命,初自江南来,与(彭城)陈履常俱谒法云禅师于城南。夜归,过龙眠居士李伯时。知命衣白衫,骑驴,缘道摇头而歌,履常负杖挟囊于后。一市皆惊,以为异人。伯时因画为图,而邢敦夫为作(长)字歌曰:‘长安城头乌夜(一作欲)栖,长安道上行人稀。浮云卷尽暮天碧,但见明月流清辉。君独骑驴向何处?头上倒着白接篱。长吟搔首望明月,不学山翁醉似泥。到得城中灯火闹,小儿拍手拦街笑。……”(31)黄叔达穿着白衫,骑着毛驴,缘道摇头而歌,陈师道以手杖挟着行囊步随于后,俩人还裹着白头巾,这是何等任诞!无怪乎“一市皆惊,以为异人”,“小儿拍手拦街笑”!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载:“韩退处士,绛州人,放诞不拘,浪迹秦晋间,以诗自名,常跨一白驴,自有诗曰:‘山人跨雪精,上便不论程。嗅地打不动,笑天休始行。’为人所称。好著宽袖鹤氅,醉则鹤舞,石曼卿赠诗曰:‘醉狂玄鹤舞,闲卧白驴号。’”(32)韩退一介布衣,生平事迹正史无载。但从这则材料可以想见他的放诞不拘的风采:道士打扮,好杯中物,“醉则鹤舞”,骑着毛驴,“上便不论程”——没有目的地漫游,浪迹秦晋间,且能吟诗。
    宋人牟巘《陈云岫爱骑驴》云:“君不见少陵骑驴京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又不学浪仙骑驴长安市,凄凉落叶秋风里。却学雪中骑驴孟浩然,冷湿银灯敲吟鞭,梅花溪上日来往,身迹懒散人中仙。有时清霜松下路,松风萧萧驴耳竖。据鞍傲兀四无人,牧子骑牛相尔汝。劝君但骑驴行路,稳姑徐徐(有阙文),九折畏途鞭快马,年来曾覆几人车。”(33)在牟巘看来,陈云岫之所以“傲兀”洒脱,就在于他远离政治中心的京城,既没有“悲辛”也没有“凄凉”,效仿孟浩然骑着毛驴,“梅花溪上日来往,身迹懒散人中仙”,又与“牧子骑牛相尔汝”,因而能够远离祸害,明哲保身。所以,他奉劝世人不要快马加鞭,因为容易覆辙;宁愿骑驴徐行,方能安然无事。
    《尔雅翼·驴》云:“驴似马而长耳,其庞(恐作色)褐,不甚骇异,九怀云骥,垂两耳。中坂蹉跎,蹇驴服驾,无用日多。驴既低小而不甚骏,故称蹇焉,则为无用甚矣。”(34)桓宽《盐铁论·力耕》云:“羸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3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驴”与牛马相比,“低小而不甚骏”,“不甚骇异”,功用亦不及,看似“无用甚矣”,其实不然,它“九怀云骥”,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里蕴含道家“无用即大用”的思想。所以中国古代不少诗人都有骑驴的经历,恐怕寄寓了“被褐怀玉”、怀才不遇的深意吧!
    四 “骑驴不见驴,骑却驴不肯下”——参禅
    任渊《后山诗注》卷第六载:“丛林谓参禅人有二病,一是骑驴不见驴,二是骑却驴不肯下。识得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更是难医。若解放下,方唤作无事道人。后山诗《骑驴二首》有句‘复作骑驴不跨驴’,岂谓是耶?”(36)禅门参禅常以骑驴为喻,“骑驴觅驴”比喻不见自性而求之于外,徒劳无果。中国古代诗人骑驴与参禅也有着某种联系。
    《潘子真诗话》载:“东坡得请宜兴,道过钟山,见荆公。时公病方愈,令坡诵近作,因手写一通,以为赠。复自诵诗俾坡书以赠己,仍约坡卜居秦淮。故坡和公诗云:‘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37)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又载:“荆公熙宁、元丰间既闲居,多骑驴游肆山水间,宾朋至者亦给一驴,苏子瞻诗所谓‘骑驴渺渺入荒陂’是也。”(38)陆佃《陶山集》卷一一《书王荆公游钟山图后》也载:“荆公退居金陵,多骑驴游钟山。每令一人提经,一仆抱字说前导,一人负木虎子随之。”(39)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熙宁变法”。但由于旧党的不断反对,王安石被罢相,又屡次被起用,后退居江宁。不久又辞去江宁府职务,住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退休后,王安石的心理很复杂,一方面他欣赏李商隐《安定城楼》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的诗句,对朝廷小人表示愤慨;一方面乞灵于佛老,寻僧访道,日与僧侣道士往来。他用佛理写《字说》、《楞严经》,模仿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写了十九首偈诗,还创作了不少含有机锋的禅诗:“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即事二首》其二)“东冈岁晚一登临,共望长河映远林。万窍呼号风丧我,千波竞踊水无心。”(《东冈》)以上三则材料所载王安石骑驴之事,就是他晚年隐居钟山、寄情山水、吟哦参禅生活的写真。明人梁小玉的小诗《驴》可作为王安石这种参禅生活的注脚:“买得青驴捷似梭,松云萝月任婆娑。还嫌踏碎娇花影,款款扶缰倩墨娥。”(40)
    苏轼曾有着经世之志向,后因介入党争,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备受折磨,历尽坎坷,于是对儒家的政治理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因此他大半生以禅宗、道家思想为主导。遭贬期间,他与僧人来往频繁,交往密切。他曾自称前身是僧人,说“吴越名僧,与予善者十九”。据说他在庐山东林寺奇遇照觉开悟后曾有偈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东坡志林》卷二载他曾写有《读坛经》,对《六祖坛经》“法、极、化三身”之说进行阐发和补充,并与许多禅师大掉机锋。试看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辙以《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寄给其兄,苏轼照原韵和了这首诗。六年前,苏轼与弟随同父亲由川赴京经过渑池。所乘马死于河南崤山,他们改赁骑驴至此,宿于奉闲僧舍,题诗于壁。苏辙之所以怀念这段往事,因为“曾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由此引发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经历就像“飞鸿踏雪泥”,“偶尔留指爪”,很快就会消失,就拿我们当年所遇老和尚和僧寺题壁诗来说,如今都不复存在了;倒是我们骑驴那段艰难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意思是告诉弟弟,人生的顺境不要一直惦记在心,倒是逆境值得记取珍惜,因为它勉励人们奋发上进。这首诗写于苏轼早年,骑驴也是纪实,但由于禅宗的广泛影响,诗中不乏世事如梦、人生虚空的思想;而“骑驴”之所以值得记取,因为它与参禅之执著坚毅相似。
    黄庭坚的家乡江西分宁县南的黄蘗山,是著名的黄蘗希运禅师曾经修禅的地方。黄庭坚从小就直接受到禅宗的耳濡目染。据《水月斋指月录》卷二十五载,黄庭坚因写“艳词”被禅师法秀“棒喝”,斥为“当堕泥犁地狱”,于是发誓不再为之。又据《居士传》卷二十六载,他投入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门下,因参“吾无隐乎尔”,闻到木犀花香而悟道。又与祖心两个弟子灵源惟清禅师、云岩悟新禅师友善,还与花光仲仁、惠洪觉范等禅人交往,所以被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列入黄龙派法嗣。何薳《春渚纪闻》卷七载:“余家收山谷所书禅句几三十余首,有云:‘牵驴引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41)但是黄庭坚并未成为一个皈依禅门的虔诚信徒,只是接受了禅宗的某些思想,正如他自画像:“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写真自赞》),成为一个亦僧亦俗的诗人。在仕宦生涯的几次遭贬外放中,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先后将自己的居所叫作“槁木寮”、“死灰庵”、“任运堂”和“喧寂斋”,足见禅宗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黄庭坚不少诗歌打上了禅宗参悟的烙印,如《寄黄龙清老三首》其三:“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只自知。”不见“自性”向外求佛,禅宗叫“骑驴觅驴”,《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诗的前二句表明黄庭坚的参悟:禅不能向外求,也不能从概念求,只能以超然物外之心求。后二句演绎禅宗公案,《五灯会元》卷三载:“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马祖)玩月次。师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然物外。’”(42)马祖认为西堂对月而寻思“供养”的观点,泥于经教;百丈对月而属意“修行”的说法,则拘于禅修;称赞南泉的拂袖便行才是“超然物外”。“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只自知”,写出了马祖与南泉对禅的心领神会,以及难言的寂寞。黄庭坚骑驴参禅未见记载,但从这首诗可以印证骑驴与参禅之关系,可见黄庭坚禅学修养之深。
    张孝祥一生意气豪迈,不忘恢复大计。孝宗朝时,因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计划,被主和派弹劾落职。他的作品气势凌云,以雄放著称,积极反映现实,弹奏着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主旋律。但因“被谗言落职”,一腔孤愤形诸笔端,也写出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过洞庭》)这样超然物外的作品。有关张孝祥与禅宗关系的记载很少,但他的《题定山寺二首》透露了他夜入寺院静虑参禅的情景,其一云:“蹇驴夜入定山寺,古屋贮月松风清。止闻挂塔一铃语,不见撞钟千指迎。”再联系作者另一诗句“蹇驴冲雪度松林,啮石溪流有令音”,不难看出张孝祥之骑驴与参禅有一定关系。“夜入”说明虔诚、执著;第二句描写定山寺环境清幽——明月,清风,松林。后二句说只听到定山寺的普照塔上檐铃在风中作响,却不见寺院敲钟召集僧人迎客。分别化用苏轼“大钟横撞千指迎”(《宿海会寺》)、“塔上一铃独自语”(《大风留金山两日》)诗句,“千指”谓每人十指,计有百人,形容僧人众多。不见众僧迎客,并非埋怨僧人冷漠无礼,它恰恰是礼赞定山寺为佛门一方净土,其空寂澄明正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前引任渊谓丛林参禅有二病,并举陈师道“复作骑驴不跨驴”(《骑驴二首》其一)为证。从陈师道《以拄杖供仁山主》诗可以证明他与僧人有过交往。如上所述,《骑驴二首》是诗人自述骑驴苦吟的体验,但从“冲篱突市不逡巡,掠面惊风扑眼尘”的坚毅执著来看,苦吟的境界与参禅的境界确有某些类似之处,正如本论前面所揭示孟浩然的“雪途策蹇”——“活参”——“妙悟”那样。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四种文化内涵——苦吟、落拓、任诞与参禅,四者之间又有着某种内在关联:骑驴苦吟,既为酝酿诗思、捕捉灵感,又是生活贫困、落拓失意之写照;骑驴任诞与参禅则分别与道教、道家思想、佛教有关;如果说任诞的外衣下寄寓的是被褐怀玉、怀才不遇,那么苦吟的执著坚毅与参禅的境界确乎类似。
    ①张伯伟:《再论骑驴与骑牛——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第五二三册,第39页。
    ③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26页。
    ④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8~9页。
    ⑤《古今图书集成》,第五二三册,第41页。
    ⑥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412页。
    ⑦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6418页。
    ⑧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2页。
    ⑨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第1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第五册,第4077~4078页。
    (11)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985~986页。
    (12)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7473页。
    (13)[清]王琦等:《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14)[清]王琦等:《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第12页。
    (15)[宋]徐度:《却扫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下册,第1885页。
    (17)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十九册,第12713页。
    (18)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2319页。
    (19)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650~651页。
    (20)[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韩谷校点《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册,第1283页。
    (21)《古今图书集成》,第五二三册,第41页。
    (22)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7634页。
    (23)《古今图书集成》,第五二三册,第42页。
    (24)《古今图书集成》,第五二三册,第43页。
    (25)[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99年,第二册,第900页。
    (26)[唐]房玄龄等:《晋书》,第二册,第899~900页。
    (27)《古今图书集成》,第五二三册,第42页。
    (28)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下册,第789页。
    (29)[唐]李肇:《唐国史补》,周光培主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唐代笔记小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54页。
    (30)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1086页。
    (31)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1175页。
    (32)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370页。
    (33)《古今图书集成》,第五二三册,第40~41页。
    (34)《古今图书集成》,第五二三册,第39页。
    (35)[西汉]桓宽:《盐铁论·力耕》,《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第8册,第3页。
    (36)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2316页。
    (37)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670页。
    (38)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1085页。
    (39)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920页。
    (40)《古今图书集成》,第五二三册,第41页。
    (41)[宋]何薳:《春渚纪闻》,张明华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10页。
    (42)[宋]普济:《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册,第129页。
    上一页1下一页跳转分页阅读
    相关文章:
    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吴承学中国古代…2015年第06期从早期族群交流看大禹传说多地发生的史实依据李玲玲中国古代…2015年第06期论纬书《河图》与《山海经》之关系刘湘兰中国古代…2015年第06期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苪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马芳中国古代…2015年第06期论东晋佛教诗之类型及其嬗变刘运好中国古代…2015年第06期

 
    关于我们 | 数据库介绍 | 联系我们 | 帮助
    友情链接: 学者在线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 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15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reserved 京ICP备1200783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