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及相关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岳论丛》 周南 参加讨论

    摘要:在《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中,有外来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影响,但学界百年来囿于鲁迅周作人的述说,一直忽略了对前者的探究。2012年李冬木论文提出:《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的生成,“是从日本明治时代‘食人’言说当中获得的一个母题”,日本学者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将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背景下的“支那”“食人”言说引进国民性话语,与“吃人”意象生成有着决定性关联。此说引起研究界强烈反应。有关“吃人”意象生成的争鸣探讨,推动着《狂人日记》和中国鲁迅研究突破一国史观走向多国史观,并重视对鲁迅创作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基础研究,从而切当理解《狂人日记》跨文化跨学科视野下的思想艺术独创。
    关键词:《狂人日记》;“吃人”意象;日本“食人”言说;国民性;鲁迅
    作者简介:周南( 1964 - ) ,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是凝聚作者心力的艺术创造,也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具备深邃情思蕴涵和阐释空间的意象。《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开山之作,诞生伊始,就引起热切关注。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中,不同理解阐释从未间断,形成所谓的“狂人学史”。然而,纵观近百年研究,对狂人形象、主题思想、创作方法等问题一直新见竞出,观点纷呈,但对直接关涉作品主题的“吃人”意象生成问题,却一直鲜有异议。而关于狂人形象、小说主题等之众说纷纭,某种程度上正凸显着“吃人”意象深度研究的缺乏。
    一、近百年来的定论及问题 
    近百年来,几代人深信不疑的是:中国古书上许多人吃人的记载,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着的吃人事实(徐锡麟被害等),即真实意义上的“吃人”,构成“吃人”意象之“象”的事实层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之时代思潮,促使鲁迅反思批判礼教,《狂人日记》“礼教吃人”的思想,构成“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由此结论可知,促使鲁迅创造“吃人”意象的文化因素,完全是、也只是中国的史实和思想。
    如此定论笼罩近百年“狂人学史”。其无可置疑的笼罩力,主要来自周氏兄弟的有关叙述,即鲁迅和周作人对作品题旨带有提示性的解释。先有鲁迅致许寿裳信:“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是偶然阅读《资治通鉴》记载的吃人史实,促使鲁迅悟到中国尚是食人民族。继以周作人的解释:鲁迅是通过阅读中国古书,获知吃人史实,并归结为“礼教吃人”。在《鲁迅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周作人写道:“从《谈荟》知道列代武人之吃人肉,从《窃愤录》知道金人之凶暴,从《鸡肋编》知道往临安行在去的山东义民以人脯为干粮,从《明季稗史录汇编》知道张献忠和清兵的残杀,这些材料归结起来就是‘礼教吃人’,成为《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 。然而,史书记载的吃人史实材料,尤其周氏上述古书中所记,和礼教并无直接关系,“归结起来”,也不能直接归结到礼教吃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礼教与家族制度的弊害”,这是将《狂人日记》“吃人”与礼教连结的依据。但是,对“吃人”意象生成,从事实即客观层面之“象”,深化提炼到主观情思之“意”,作者的认识基础、价值取向、评判标准是什么?这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关于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既然不实指人的肉体被吃,而是精神被“吃”,那么礼教是在何种精神层面害人的?即鲁迅反思礼教和家族制度弊害立足于什么思想立场?对于精神上的“被吃者”和“吃人者”,狂人判断他们不是“真的人”,依据怎样的标准?以此标准衡量世人的狂人,在其象征意义上是什么形象?“真的人”是怎样精神心智境界的人?这些与中国传统礼教处于对立关系的思想资源和价值理念,鲁迅是从何处、如何“拿来”的?这些问题贯穿于狂人形象、小说主题、鲁迅思想的论争,并因政治干预、历史变迁、学术发展,有各种代表性观点。研究者大都肯定,西方人道主义民主科学等思想资源,与《狂人日记》主题相关。
    “吃人”意象直接关涉主题,然而,却极少有人探讨其生成与外来文化影响的关系,或者之所以一直未曾有人研究,干脆就没人认为会与外来因素有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