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从“超文本”到“数据库”:重新想象网络文学的先锋性(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与批评》 李强 参加讨论

    三、写作软件与变化的“真实”:网络文学在数据库消费时代的变革
    现在媒体集中关注报道的写作软件,实际上只是一种作为写作辅助工具的字库。它们“能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生成词组、句子、段落。生成器的主要原理是对关键词的自定义组合,通过构建一些有规律的范式,将关键词进行替换”24。例如“大作家”写作软件,在其工作台,用户可以选择故事背景、主题色调、元素类型、角色配置等构成故事的种种要素,每个要素又有若干选项。选定元素组合之后可生成故事,但故事的拼贴痕迹还是很明显的,需要作家对细部进行调整。实际上,那些使用写作软件的网络作家,一般也不会依赖写作软件来生成核心创意,而是借它们找一些细节内容进行改写,比如景物描写、外貌刻画等。这种用法跟过去作家使用《文学描写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之类的文学工具书相比,并无本质差别。目前写作软件的基本架构,也跟之前的“描写辞典”高度相似。25
    如上所述,写作软件可以看作是一种数据库扩充、查阅效率提升的“描写辞典”,但写作软件在网络时代的使用方式为我们反思网络文学中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规范提供了契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规范其实是一套宏大叙事的规范,如完整的世界构造和因果链条、明确的价值指向等,是在笛福、菲尔丁、简·奥斯丁、巴尔扎克等人的创作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26,这些规范都需借助大量细节来保证,因而“细节真实”成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最基本的要求。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世界构造,在网络小说“土著”评论中被称为“世界观”。“世界观”在汉语里原意为“对世界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被游戏玩家和网络小说的“土著”评论者创造性地用来指“包含一个虚构世界并以此为核心的一套设定”。“为了构架出一个完整、自洽、有气象的世界,世界观设定通常要包含这样几大要素:历史、地理、种族、政治、语言、物理、画风等等。”27如果我们以“世界观”的视角来看待那些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使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网络历史类小说、都市类小说,就会发现这些小说里的细节性内容,其实也可看作是设定好的“数据”。传统作家通过查阅资料、采风,甚至借助《文学描写辞典》来完成这些“数据”,而现在的网络都市类小说、历史类小说的作者,可能因积累不够或更新压力过大,无法自己完成“数据”,但他们又必须建构起由数据支撑的传统的宏大叙事“世界观”,便只好求助于“加强版”的“描写辞典”即写作软件。与此相印证,目前被指责使用写作软件“抄袭”的网络小说,也多是需要细节知识的历史类、都市类小说。以涉嫌使用写作软件抄袭而引起很大争议的《寒门崛起》28为例,该作被指抄袭的内容主要是背景知识、外貌景物描写等细节性内容29。实际上,正如不少读者指出的,作为一部历史类小说,“寒门(即《寒门崛起》——引者注)的火跟景物描写关系不大,主要是融合了女频的宅斗风格,再加上人物的刻画比较优秀。我也承认它抄袭了,但不能因为它抄袭就把书的优点抹得一干二净。”30
    这种“求助于软件”的写作方式(即多数人所批评的“用软件抄袭”),是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成规在数据库消费时代的“应激反应”,它揭示了网络文学创作中传统现实主义“真实”原则的尴尬处境:虽然还占据一定位置,但实际作用已经不大。在实际阅读中,除了少数口味偏传统的读者之外,许多读者其实是跳过细节描写的,这些细节主要起着“代入感”的作用(与读者现实经验对接,使其能快速进入小说世界)。实际上,这种需要细节来建构世界观的小说(特别是历史类小说)也在逐渐发生分化:有的成为更加注重细节的“历史研究范”小说31,如《宰执天下》;有的则吸纳新元素,特别是二次元文化,为类型注入新的可能性,如《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32
    在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中,通过追更、订阅、评论、打赏等粉丝消费互动机制,读者日益走向文学生产的中心,甚至成为作者的“供养人”。在数据库消费时代,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是契约式的。可以设想,未来读者与作者完全可能达成一种关于“真实”的“契约”——“我最想看的才是真实的”,当读者为了让作者“写我真正最想看的东西”、“写得更多一点更快一点”的时候,有完整因果的、细节充实的世界观就不再是必要的,“细节真实”成为协议意义上的“仿真”,“梗”成为“最想看的真实”。
    结语
    在网络文学发展初期,研究者基于“超文本”理论对网络文学先锋性的想象有其历史意义。但网络文学并没有在这种超文本的先锋性预设上得到长足发展,而是借助类型小说的形式迅速繁盛起来。在对超文本先锋性的期望落空之后,研究者很快就转向了对类型小说的文化批判。但千篇一律的毫无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喧嚣的“失语”。写作软件对于网络文学乃至整个文学的意义,不在于预言“智能写作”的到来,而在于通过替代作者的部分劳动,提升“手工写作”——最直接的就是将网络作家以前用于雕琢细节描写的时间节省下来,让他们更好地雕琢一些“小叙事”(读者想看的“梗”)。写作软件的存在,将数据库消费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生产机制的“文学”概念及其成规的困境暴露出来。“真实”从“细节真实”到“想看的真实”的变化,展示了网文生产机制里孕育着的超越传统现实主义的可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网络文学先锋性的全新想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