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搭建中国与南洋的鹊桥——论杜运燮诗文创作中的双重经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许文荣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双重经验是指具有在两个国家或地区居留与生活的经历,并对两地都有着深刻的生存与审美体验,并且能够在他们的文艺创作中具体地表现出来。对于大半生居住与生活在中国大陆,被许多学者误以为是中国大陆土生土长诗人的杜运燮,人们较少对他的南洋经验给予重视,对他创作中的双重经验现象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了。但在他的作品中,中华情怀与马华情怀并重,这都是他内心的真情流露。他曾为中国的预设读者叙写南洋题材;他也从中华的经坎中重写马华记忆。他与海外有着无法割舍的微妙关系。
    关 键 词:双重经验/杜运燮/中国经验/南洋情怀/诗歌/散文
    作者简介:许文荣,男,文学博士,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现当代文学组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前言
    双重经验在本文的讨论中,是指具有在两个国家或地区居留与生活的经历,对两地都具有深刻的印象与审美体验,并且能在他们的文艺创作中具体的体现出来。居留的期限不能过短,不然难以产生刻骨铭心的本土情怀,一般性的或蜻蜓点水式的游记不能列入双重经验的范畴,必须是能够沉淀为文本的审美意识与形式结构的基型。作家所积累的双重经验,往往成为他们的双重视角,甚至多元的视角、声音、面向,避开了单向或单声的写作,不只扩大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同时建构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双重经验的研究,前已有一些学者进行过过思考,特别是在华文文学研究这一板块,例如刘登翰教授及陆士清教授对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研究,揭示了这些作家由于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情境中,他们的作品往往流露了双重观照、展示了中华与海外的经验,使作品更趋向于复调的结构。
    无论如何,对于长期生活在大陆,被一些学者误以为是大陆土生土长诗人的杜运燮(1918-2002)①,较少人对他的南洋经历给予关注,而对他创作中的双重经验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了。本人认为,曾经在南洋出生与成长的杜运燮具有很鲜明的双重经验。他小学与初中都在马来亚实兆远小镇生活并接受教育,到了16岁(1934)初中毕业后才远赴福州求学,从高中到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一直留在中国大陆,1946年又回返南洋,先回实兆远老家,后再到新加坡工作,后因卷入反殖民学潮而被驱逐出境,1950又从香港第二度奔赴大陆,从此开始了他在大陆起伏转折的大半生。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到1992年他才有机会重返马来西亚的故乡。此时他感触良多,写下了十几篇“归乡纪游诗”,并第一次在马来西亚出版诗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逗留了一个月,又回到北京生活了十年,2002年走完了他84载不平凡的一生。本文以双重经验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尝试考察杜运燮的经历如何影响他的诗文创作,这种双重经验又如何成为一个媒介在两地之间进行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杜运燮一生写了约300首诗歌与60多篇散文,以创作量来说,不算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是由于他的经历特殊,以及他独特的诗文风格,使他成为一位值得瞩目的作家。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谈,杜运燮作为一位少数能在大陆成名的归侨作家,与南来的中国作家不同点在于,他把南洋的成长经历带到大陆,而非像南来作家那样把大陆的经验带到南洋,在南洋创作具有中国性色彩的作品。反之,杜运燮却是把南洋的色彩展现在大陆的文坛,特别是他在40年代创作的诗文,如《马来亚》《热带三友》等,以及他1990年代的一系列收集在《你是我爱的第一个》里的归乡纪游诗。
    杜运燮自己说,他创作的活跃期约有30年,分成两个创作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0年代到1950年代初的第一个10年;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到他2002年逝世约20年的时间。我们对他双重经验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阶段的创作,因为这两个阶段也是他双重经验在创作中最起作用的时期。前一个阶段是因为他离开南洋家乡不久,虽然在大陆留学,但仍然牵挂着遥远的南方家乡。第二阶段是他在大陆居住了40多年,于1990年代初带着对家乡的深刻思念而重归故土,内心涌出许多微妙复杂的感情,对家乡具有了新的审美感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