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战场上的创作——陈辉诗歌在日本唤起的创伤记忆(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加藤三由纪 参加讨论

    二 解读《一个日本兵》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首诗在日本是作为一种超越国境的艺术表述来加以欣赏的。那它又是如何获得这种普遍性的呢?
    对于这首诗,有位中国学者曾作过这样的解释:“作者抒发了对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控诉。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也是日本人民的。世界的劳苦大众应该团结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反对这场战争的发动者。”(11)他确实点明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这种政治思想又是如何会附上艺术性的呢?
    陈辉诗歌描写的对象都非常具体,凝视着一个个的生与死,而且对每个生命都非常珍惜。
    至今为止,非人野兽是中国对日军形象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形象就是沦为侵略工具的认识。1939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发布了《告日本兵书》,向日军呼吁:只有“共同打倒日阀,彼此始得解放。”(12)诗人侯唯动在《斗争就有胜利》这篇诗作中呼吁:“遭遇了日本兵/——那些被迫来的人民,/我们底日本同志就喊着/‘士兵不打士兵’/‘中国人民不打日本人民!’/到夜里,/正值人员全体出动,/在战区底电杆/树干/墙上/贴遍了中文日文的印刷品。”(13)源于这种深邃的思想,中国有一些诗人对日本兵的尸身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这一点,中国有一位学者指出,“这种让人乍听难以置信的情感却真实地存在于胡风抗战时期的诗歌中”(14),对他这种表述,我非常感慨!
    陈辉在《一个日本兵》中确实流露出对日本士兵的同情和怜悯,但是给人最强烈的印象还是那种悲伤感受。诗中出现的日本兵并不是一个侵略工具,也不是什么非人野兽,而是一个战争深层次悲伤的表征。
    他的手,/无力地/按捺着,/被正义的枪弹,/射穿了的/年轻的胸膛。
    “正义的枪弹”这一句触及到了战争深层次的悲伤。在真刀实枪的战场上,枪只能对着人去打,而不能对着“国家”打。中国士兵打死日本士兵,并不是因为对那个士兵有着深仇大恨,而是为了正义(=反抗日本侵略)而战。1995年,日本社会活动家鹤见俊辅在《战争的悲哀》中说道:“由正义发动的愤怒情感是最不容易超越的。”(15)他这句话中所涉及的“正义”一词完全是源自于当代日本这一时代环境,而决不能把它置于中日战争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去简单地加以解释。因此,正是鹤见的这句话从另一个侧面凸现出了这首诗的特征。诗中几乎没有愤怒的情感,而“正义”这一词语倒进一步加深了战争的悲哀。
    这首诗既流露着悲伤又令人感到一种温暖。
    诗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两个农民把日本兵埋在北中国的山岗上,中国的黄土接纳了来自异邦的农民,让死者的灵魂入土为安。中国的雪花轻轻地飘落在墓地上,并没有像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所表现出来的那般寒冷,倒像一床软绵绵的棉被,让人感到温暖,得以安息。陈辉的“北中国”也不像艾青《北方》那般,透着一种庄严悲怆的气息。
    正如上尾所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诗人自己的一幅自画像,诗人珍惜异国士兵的生命,同时也意味着在珍惜他自己的生命,不忍母亲为她儿子死去感到悲哀,从而使“祖国—大地—母亲”这一模式得以更加深化。
    陈辉在《献诗——为伊甸园而歌》里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期待。
    那是谁说/“北方是悲哀的”呢?//不!/我的晋察冀呵,/你的简陋的田园,/你的质朴的农村,/你的燃着战火的土地,/它比/天上的伊甸园,/还要美丽!//(中略)//我的晋察冀呀,也许吧,/我的歌声明天不幸停止,/我的生命/被敌人撕碎,/然而/我的血肉呵,/它将/化作芬芳的花朵/开在你的路上。(16)
    在《为祖国而歌》也出现了类似的表述:“祖国呵,/在埋着我的骨骼的黄土堆上,/也将有爱情的花儿生长。”(17)
    他歌颂了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露出他自己向大地的恳求,恳切地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在这块土地上得以延续,并给未来点缀些色彩。魏巍对这两首诗歌解释时说:“其中透露着诗人对晋察冀有多么真挚、深厚的感情。其实这也是晋察冀众多诗人的感情。……确实,我们在一边流血战斗,一边也在炮火硝烟中孕育着一个新中国。”(18)可见陈辉是多么希望自己能活到中国胜利的那一天,为和平的新中国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日本士兵在战场上的创作
    二战时期,日本的文学界把有关战争的诗歌都称作“爱国诗”、“国民诗”,小有名气的诗人都以为,诗歌作为艺术不能停留在普通士兵写下的“战争诗”这一层次,要超越个人的经验和思维,让它升华到人类永恒的“爱国诗”这种层次。当时文坛上的诗人都写诗鼓励青年为国家“散华”(=死亡)成为“英灵”。
    在形势紧迫的战场上,有些士兵创作诗歌。有一部分幸存者回到日本后把自己在战场上创作出来的诗歌整理出版发行。而那些命丧战场的士兵的遗作,日本战败后则由其家属和亲友寻找收集起来,有的已出版发行。一个士兵在战场上创作诗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频繁的战事以外,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束缚,连给家人的书信都要受到严格的检查,日记更不能随便写。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创作诗歌呢?有一个士兵曾留下这么一句诗:“一个士兵的所有不幸/都祸自于他本不该不守一个士兵的本分。”(19)残酷的战场夺走了人的思维与情感,士兵在战场上创作诗歌就是一种回复思维与情感来支撑人性的作为,战场上创作诗歌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确认自己还活在世上,自己还是一个“人”。下面介绍一首日本士兵(在此仅限于日本军队里的日本士兵,不包括参加反战同盟的日本士兵的创作)在战场上创作的诗歌。
    捡起一张相片/一个穿着正规军军服/相貌精悍的士兵/他可能有父亲,也有母亲/还会有兄弟姐妹/可现在,他是否还活着/或者已在日军潮水般的进攻之前死于战场(20)
    摘自《一叶相片》(福岛青史,1941年应征入伍,1942年因病返回日本)
    把这首诗和中国诗人徐明的《游击队员》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两者有相通之处。徐明歌颂一个游击队员开枪撂倒了日本兵,“一下马,他掏出一张相片,/许多人看了,又笑又叹息……//相片上是一个日本女人愁苦的脸,她身边还有两个瞪圆眼睛的小儿女。”(21)
    你也有父母在等待着你归来/你也有妻子在祈求你安然无恙//为了散华而去的战友/我流下眼泪/我要把那一滴泪水分享给你(22)
    摘自《祭敌尸》(中地清,1937年应征入伍,后来回国)
    这些诗歌里,几乎看不到有煽动斗志情绪的呼喊,也很少能见到对敌人的憎恨,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反战意识。
    目不转睛/我/凝视着你的双眼//我湿漉漉地站着。/你也湿漉漉地站着。//你和我之间的/距离/是耳鸣的/真空。/枪声一响。//你年轻的鲜血/汹涌般喷出/在城墙上/流淌直下//现在。/我/仍要踏着你的血迹/迈向新的路程。//我将你的血色/一定记住/会有一天/总会有一天。//你的鲜血将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美好的中国肯定会凸现而出/巨大的中国肯定会涌动而出。/我要把你的血色记忆一直保留到那一天。/中华民国31年6月7日。我打死你了。(23)
    摘自《给重庆无名兵士》(岩井五郎,1938年应征入伍,1943年退伍,1947年死于上海)
    岩井在诗歌里没有用“支那”而用了“中国”一词,也没有用“昭和”而使用“中华民国”,从而表明了他对中国主权的尊重。
    时隔半个世纪,渡部良三《歌集小小的抵抗——拒绝杀戮的日本兵》出版发行(24)。生于1922年的他于1943年应征入伍,1944年在河北深县因拒绝杀戮中国俘虏而受到残酷私刑的折磨,幸而活了下来,于1946年回到日本。当时,有48个新兵在上级士官的监督下,为“锻炼胆量”而不得已杀害了5个中国俘虏。但他笃信基督教,他的信仰不允许他去杀人。逼着新兵打死俘虏的上级士兵也深受良心责备,但他们都认为是不得已而为,最终决定把良心抛在一边,举止越发野蛮残酷。对生命异常珍惜的渡部在战场上苦恼不堪,要靠文学创作的力量才能摆脱痛苦,于是他悄悄地创作了一些日本传统的“短歌”,把战场上的切身体验记录下来。回日本时他把写有短歌的纸片缝在衣服里偷偷地带了回来。他非常后悔自己未能劝阻住同胞士兵去杀人放火,每当想起战场上的悲伤记忆就心有余悸,久久不能平静。退休后,他决心把在战场上写下的短歌留给后代,整理编成歌集出版发行。他的歌集中有的歌颂中国俘虏(八路军士兵)慷慨就义的崇高形象,也有的描述了中国老百姓对他(渡部)的温馨相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