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互文性视域下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戏曲符号及其审美指向(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张伟 参加讨论

    三、小说评点文本戏曲化符号的互文指向及其审美意蕴
    作为小说评点文本中颇具时代意义的审美符号,戏曲概念和范畴贯穿于明清小说典范评点文本的始终,小说评点者对戏曲结构概念的借鉴与引用是评点过程中的自觉使然,是运用成熟的戏曲结构形态完善小说评点文本的成功尝试,这种尝试的结果是在文本中建构了一种看戏的审美视角,也为整个文本建立了一个戏剧模型的结构框架。
    克里斯蒂娃曾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15]4学者秦海鹰也曾指出:“互文性是一个文本把其它文本纳入自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16]尽管中国古代尚无“互文”一说,但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乃至文本理论的建构模式,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文学中存在着诸多互文现象,明清小说评点者在建构小说理论的过程中自觉乃至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叙事方法,将当时与小说这一艺术形态同样勃兴的戏曲作为观照的必然对象,细加考量,巧为借鉴,将小说和戏曲这一对本就藤牵蔓绕的艺术样式推向更加融合的境地。诚然,小说评点者对戏曲结构概念的借鉴与引入不是照搬照抄,“明引、暗引、改编、化用、模仿”等等都是对戏曲结构概念重新植入小说理论的方式,如前所述的“楔子”到“引子”再到“文前先声”、“作波在前”等一系列意象化的范畴,评点者在借鉴原有戏曲概念的基础上立足文本巧妙加工,深化了这些结构概念、范畴的原旨意蕴,进而颇为自然地将这些戏曲结构概念内化为小说评点文本中的一部分。另外,小说评点者之所以借鉴戏曲结构概念来阐释小说文本,除了小说和戏曲本有的亲缘关系外,戏曲本身的亲民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起小说,戏曲的舞台表演和娱乐化形态无疑赢取了更为广泛的受众,其对知识层次要求的准入门槛比起小说要低得多,对当时的民众而言,无论自身具备何种的知识层次,对戏曲的接受都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因而戏曲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小说则不然,对知识层次的要求从某种层面限制了它的传播与普及,尽管它自身的情节优势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进来,但亲民性比起戏曲尚且有一定差距,借鉴受众较为熟悉的戏曲特征来充实自身的审美内涵,增强自身对受众的吸引力成为小说推广者的一种策略,明清小说插图多采取戏曲舞台样式进行勾画,小说文本借鉴戏曲结构都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而小说评点者借鉴戏曲结构概念来阐释小说文本结构,无疑是将这一借鉴向纵深推进了一步,而由此形成的结果就是小说评点理论中构筑了一道戏曲表演结构的靓丽风景。
    由此可见,明清小说评点者在评点文本中植入诸多戏曲结构概念和范畴并进行加工改造不是偶然现象,它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建构进程中的文本自觉。这一文本自觉在构筑小说理论体系的同时无疑也增添了文本的跨学科视野,将小说理论置于更为广泛的跨文化语境中加以考量。而这一“移戏入文”的结果在当时无疑赢取了更多受众的广泛参与与热情追捧,同时为小说理论体系的建构增加了诸多亲缘化的审美符号和跨文化的文本交流,在现代也为互文理论的验证提供了确凿的事实呈现,进而表明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形态是可以贯穿古今、跨越国界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