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士子游幕与乾嘉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梁结玲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乾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士子队伍膨大,有限的乡试、会试名额将绝大多数士子游离于官场之外,士子游幕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乾嘉幕府的幕主有很好的文化修养,他们的诗文雅集以及对幕客的奖掖催生了大批的作家,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使得乾嘉文学出现了一个个的高潮。幕主的爱好和思想观念无形中对幕客产生了影响,规训了乾嘉文学的发展方向,消磨了文学的独立批判精神。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乾嘉幕府的府客纷纷由诗文转向考据,文学创作一度深受考据的影响。
    【关 键 词】游幕/考据/乾嘉文学/考据
    【作者简介】梁结玲,男,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文化与诗学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近一个世纪的经营,清代社会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时期,到了乾嘉时期,遭战火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物质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人口总量达3亿,泱泱大国的气象日益显露。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起,清政府取消了童试名额的限制,各地科举生员数量迅速增加,而有限的乡试、会试录取名额又将绝大多数的士子拒于官场之外。整个清代科举录取率只有1~2%,而在人口繁盛的乾嘉时期,录取比率则更低。同时,士子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职业——授馆却没有增加,庞大的士子队伍一直是清代尾大不掉的社会问题。乾嘉商品经济发达,这为士子分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在“稽古右文”、编修地方志等文化政策的指引下,热衷于文事的官员、商人积极养士,幕下汇聚当时一流的学者、文人,促进了乾嘉学风的转变,为文学创作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纵观乾嘉时期的学人、诗人,不难发现,他们多数都有游幕的经历,幕府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有的甚至因为幕府而改变了自己的治学方向,考察乾嘉文学,文人游幕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一、乾嘉的文人游幕
    1.乾嘉士子的文化情怀。清初遗民承受着名节的精神枷锁,他们在故国的追思中耗尽了生命,而到了乾嘉,在新王朝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已经没有了在出处的名节顾虑,积极入世成为这一时期士子的显著特征。然而,与前代相比,科举入仕已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情,袁枚说道:“古进士多至八百人,今进士率三百人,其进甚难。”[1]凌廷堪更是尖锐地指出:“夫制举之业,学者结发从事,皓首而不能博甲乙第者,比比然也。”[2]制举的艰难使得士子们转向了游幕,幕府可以提供暂时依栖的场地,同时也是成功进举的人际保证,乾嘉不少进举的士子都是从幕客、“捉刀”开始的。
    乾嘉是一个博学的时代,与宋明士子兼济天下的情怀相比,乾嘉的士子更多的是热衷于文化事业,这与乾嘉高度集权与高压的文化政策有关。对于有抱负的士子而言,游幕是实现个人事业、理想的渠道。郭绍虞在评述黄仲则时说道:“其实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哪能没有游资;诗人交游很广,未必全无资助。总之,在当时所谓文士而言,其所谓穷,只是对达而言,啼饥号寒,不过一时现象,毕竟还与一般寒士有别。”[3]确实,乾嘉诗人黄景仁关注的并非只是穷达问题,他更在意的是声名传世,《武进县志》记载:“故平生于功名不甚置念,独恨其诗无幽并豪士气,尝蓄意欲游京师。”[4]李兆洛说道:“邗上当雍正、乾隆间,业盐者大抵操赢,拥厚资,矜饰风雅以市重,一时操竽挟瑟,名一艺者寄食门下,无不乘车揭剑,各得其意以去。”[5]对于一个有才华的士子,在乾嘉承平的社会环境里,仕宦的穷达并非唯一的标准,成就学术、文学功名仍然是不少士子的选择。章学诚一生游幕,四十岁时考中进士,但他已无心入仕,步入不惑之年的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与史余村论学书》一文中,他表露了自己的心扉,“仆困于世久矣!坎坷潦倒之中,几无生人之趣。然退而求其所好,则觉饥之可以为食,寒之可以为衣,其甚者直眇而可以能视,跛而可以能履,已乎!已乎!旦暮得此,所由以生,不啻鱼之于水,虎豹之于幽也。于此不得藏息,则不如徇世俗之所求,犹为不失所业。”[6]长年的游幕,四方游食,使得他“几无生人之趣”,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支撑下来的就是文史校雠之业,“为校雠之学,上探班、刘,溯源官礼;下该《雕龙》、《史通》,甄别名实,品藻流别,为《文史通义》一书”[6]706。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对于友人,他也以事业相规劝,在《与邵二云论学》中,他说道:“岁月不居,节序川逝,足下京师困于应酬,仆亦江湖疲于奔走,然仆能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足下岂不可伏箧于经折传单之际!此言并示余村,策以及时勉学,无使白首无成,负其灵秀之钟,而与世俗之人归趣不相远也。”[6]665邵晋涵是章学诚最好的朋友,他学识综博,曾有志于重修宋史,然而最终并没有完成这一宿愿,这与“京师困于应酬”有关,章学诚对他的规劝应该说是很诚恳的。
    洪亮吉年青时便有诗名,袁枚“逢人辄诵之”,据年谱记载:“十一月,以馆谷不足养亲,买舟至安徽太平府,谒朱学使筠。时学使尚未抵任。沈太守业富素重先生,留入府署。未匝月,适安徽道俞君成欲延书记。太守以先生应聘。已至芜湖,有留上朱学使书。学使得之甚喜,以为文似汉魏,即专使相延入幕。”[3]39洪亮吉的才华引起了幕主们的注意,他们争相留幕,以荣馆阁。加入朱筠幕府后,洪亮吉与孙星衍、汪中、邵晋涵等人以古学相勉,由诗文转向了考据,并最终在考据上取得成就。乾嘉诗坛领袖袁枚、赵翼等人也都有游幕的经历,袁枚自小便有“每饮不忘惟竹帛,立名最小是文章”的志向,最后以诗文享誉文坛。对于当时展露文学才华的人才,如黄景仁、洪亮吉、孙星衍等,袁枚都以诗文相激,希望他们在诗文上有所成就。
    乾嘉时期考据学是显学,考据学对士子有极大的诱惑力,四库馆开馆后,士子游幕的风气更是加重,章学诚有一段记载:“四方才略之士挟策来京师者,莫不斐然有天禄石渠勾《坟》抉《索》之思,而投卷于公卿间者,多易其诗赋举子艺业,而为名物考订,与夫声音文字之标,盖骏乎移风俗矣。”[7]在乾嘉政治高压之下,考证经史成为朝野的风气,乾嘉幕府的幕主大多爱好诗文,考据与诗文成了士子们扬名于世的重要方式,不少人成为文学幕客,诗名扬于一时。
    2.幕主的好文好客。清代中叶社会承平,文人幕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著名幕主有卢见曾、朱筠、毕沅、曾燠、阮元等。这些幕府罗织了大量不得志的诗人,频频集会,酬和娱乐,点缀盛世。同时,他们还帮助下层士子出版诗集,“查他山先生诗,以白描擅长;将诗比画,其宋之李伯时乎?近继之者,钱玙沙方伯、光禄卿申笏山。笏山卒后,毕秋帆尚书梓其全集”[8]。在幕主的推动下,贫寒士子乐此不疲,他们不仅可以藉此有个仕进的依靠,而且还可借诗文留名后世。“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9]平民诗人的崛起与当时达人们的奖掖有着密切的关系。钱泳在回顾乾嘉诗坛时说道:
    诗人之出,总要名公卿提倡,不提倡则不出也。如王文简之与朱检讨,国初之提倡也。沈文悫之与袁太史,乾隆中叶之提倡也。曾中丞之与阮宫保,又近时之提倡也。然亦如园花之开,江月之明。何也?中丞官两淮运使,刻《邗上题襟集》,东南之士,群然向风,惟恐不及,迨总理盐政时,又是一番境界矣。宫保为浙江学政,刻《两浙輶轩录》,东南之士,亦群然向风,惟恐不及,迨总制粤东时,又是一番境界矣。故知琼花吐艳,惟烂漫于芳春,璧月含晖,只团栾于三五,其义一也。[10]
    乾嘉诗坛的兴盛确实与阮元、毕沅、卢雅雨、曾燠等达人的推免奖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他们的门下,汇集着大批落魄的文人,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资助,不少贫穷的文人才得以出版个人的诗文集。卢见曾在任两淮盐运使期间屡屡雅集,使得扬州为一时诗文之盛,赵慎畛记载:“卢雅雨培植后进。李葂以诸生善诗,为先生所赏,延至署中。及葂卒,先生归其丧于家,为置千金产,以育其妻子焉。后沈归愚宗伯选葂诗入《别裁集》,皆先生之力也。然则先生子孙无不中进士者,不亦宜乎?”[11]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回忆自己的老师朱筠:
    先生(朱筠)提倡风雅,振拔单寒,虽后生小子,一善行及诗文之可喜者,为人称道不绝口;饥者食之,寒者衣之,有广廈千间之概。是以天下才人学士从之者如归市。所居之室名曰“椒花吟舫”,乱草不除,杂花满径,聚书数万卷,碑版文字千卷,终年吟啸其中。足不诣权贵,惟与好友及弟子,考古讲学,醒酒尽醉而已。[12]
    朱筠不幕权贵,独乐于下层文人和诗、探讨学问,成为乾嘉文人领袖,“是以天下才人学士从之者如归市”,这并非阿谀之词。阮享在《瀛舟笔谈》卷十中记录了封疆大臣阮元的事迹:
    两浙诗士为余兄最所赏拔者,每引居幕府,为享等之师友,前后几十人:青田端木先生国瑚、鄞县童先生槐、钱塘陈孝廉文述、钱塘陈明经鸿寿、嘉兴吴明经文溥、会稽顾明经延纶、平湖朱先生为弼、乌程张明经鉴、归安邵孝廉保初、石门方茂才廷瑚。余兄尝欲撰十子诗,名曰《官斋十子集》,未果成也。[13]
    这十子的集子虽然没有最终刊行,但阮元资助其他人刊行的集子却是不少。在乾嘉,幕主与幕客之间虽然是雇佣关系,但在身份上,两者却是平等的,幕主尊重幕客的意愿和选择。在重文的时风下,有才华的诗人倍受幕主的追捧,天才诗人黄仲则便是一个例子。黄仲则生前贫穷,周游四方,袁枚、毕沅等乾嘉达人赞不绝口,死后仍然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好友洪亮吉在行状中说到:“君之丧,沈君经卹之甚至,巡抚毕公暨今陕西按察使王君昶等,亦厚赙之。皆俾亮吉挟之归,以奉君之亲,以抚君之孤,以无贻君九泉之戚。毕公又将梓君诗以行。盖数公者,于君皆始终礼爱之,为近今所难及,亦君之才有以致之也。”[4]604一介寒儒,受重如此,幕主们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自谦:“秋帆尚书德位兼隆,主持风雅。枚山泽之癯,何能及万分之一?乃诗人好相提而并论。孙渊如太史云:‘惟有先生与开府,许教人吐气如虹。’徐朗斋孝廉云:‘弁山制府仓山叟,海内龙门两扇开。’”[8]388袁枚和毕沅一朝一野,两两相和,对乾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