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屈永仙 参加讨论

    二是“半口头文本”,这里是指以典籍文献的形式流存,但依然在生活仪式中口头吟诵的文本。大多数傣族诗歌都属于此类,又分为传统上流传下来的和生活中不断创作编写两大类。以《一百零一朵花》为例,它是诸多阿銮叙事诗中的一部,傣语名称为“朗京卜”,那些婚后无子的夫妻总会赕这本经书,并请信徒在佛寺里公开吟诵。这类“傣族化”的佛本生经含有大量傣族民间口头歌谣、故事题材。这些经卷已经被纳入佛经范畴,有了固定的文本(贝叶经或绵纸经),即使在夏安居期间诵读给信众听,或者在仪式中演述,其内容不会发生变化,都属于“手持文本的复诵”。
    除了这些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卷,现实仪式生活中还有民间作家、诗人或歌手在不断地创作诗歌文本,也属于“半口头文本”。德宏傣族每逢建新佛寺、新佛塔、新桥等仪式、庆典活动,都要请民间艺人来写一本记录本次活动过程的诗篇,傣语统一称它们为《令冉》,《令冉》被视作仪式志、地方志、功德志。它是以韵文的形式来叙述事件的整个过程,从本质上来说算是短篇叙事诗。艺人或者其他歌手必须在仪式、庆典当天公开向大家吟诵这本《令冉》。同时,民间艺人常常以山歌体来书写,这类《令冉》具有浓重的口头诗歌特色。
    三是“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是指仅以典籍文献的形式流存至今,但其口头表演的文化语境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大都已经消失的诗歌文本;以《娥并与桑洛》为例,该故事既广泛流传在信仰佛教的傣族地区,也流传在不受佛教影响的花腰傣地区。但是在德宏,它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悲剧叙事诗,大概是因为关于未婚先孕、反封建等内容,不能在节庆场合公开诵读这本长诗,更不能抄写献到佛寺里保存,它俨然成了仅供私下阅读的作品。同样情况的还有《叶罕左与冒弄养》、《相秀》等。
    傣族诗歌之所以能如此数量繁多,众多的民间歌手和其他社会角色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总的来说,傣族的诗歌是以口传、文字、佛经三个系统来传承的,在不同的系统中,也就有了各自的传承者:
    口传系统:“哈”——歌手“章哈”、“摩哈”。
    文字系统:“令”——歌手“章哈”、“摩哈”/僧侣及信徒手持文本吟诵。
    佛经系统:“坦”——僧侣和信徒吟诵。
    无论是什么样的传承者身份,他们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傣族村民。歌手以演唱赚钱为生,佛教信徒吟诵经卷来为众人解脱烦恼,民间术士利用经卷里的知识间接地获取利益,传抄经卷的人以此为副业。他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本民族诗歌的演唱、吟诵、解说、传抄,最后完成传承和发展的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