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两宋行人对金词创作的影响(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 延保全/王琳 参加讨论

    三、南宋行人的“使金词”创作及其对金词的影响
    北方的大好河山原本就是大宋的领土,如今江山易主,再次踏足故土时,自己的身份陡然转变,由主易客,这样激烈的内心冲击,非使金之人不得领悟。桃花依旧而人面全非,这大概是很多南宋行人面对故土时最真切的内心感受了。周遭故国依旧,盛世繁华不再,行人在面对如此巨大变故时,内心之波澜起伏,可想而知。情盛于心而溢之于言表。使金行人将其所见所闻所感外化于语言,用最真挚、最浓烈的情感将山河易主、羁旅惆怅、岁月匆匆、理想寂灭、人生之变幻无常、黍离伤感之悲倾注于笔端,创作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词作。这些词作均是行人在出使过程中的见闻感受,大多作于北方,有利于词作在北地流传,与本土金词相互交流,进而对金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奉命使金,是年年底,抵达太原,被金扣留,直至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始得归,前后历经15年。此间,洪皓历经磨难,守节不屈,最终全节而返,堪比苏武。宋建炎四年(1130年),洪皓被押解至云中(今山西大同),“云中至冷山行六十日,距金主所都仅百里,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陈王悟室(即完颜希尹)聚落也。悟室敬皓,使教其八子。或二年不给食,盛夏衣粗布,尝大雪薪尽,以马矢然火煨面食之”[12]11559。滞留北地期间,洪皓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叙述见闻,聊以抒怀。洪皓的现存词作大部分作于北方,有咏梅佳作,时节之作以及抒怀吟咏之作。咏梅佳作的代表当属四首《江梅引》组词。
    绍兴丁巳(1137),所在始歌《江梅引》词,不知为谁人所作,己未(1139)、庚申(1140)年,北庭亦传之,至于壬戌(1142),公在燕,赴张总侍御家宴,侍妾歌之,感其“念此情、家万里”之句,怆然曰:“此词殆为我作。”既归,不寐,遂用韵赋四阕……每首有一笑字,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争传写焉。[13]860洪皓借咏梅来诉衷情,因而首词日《忆江梅》,遥想家乡的梅花,以慰思乡之情。第二、第三首是《访寒梅》、《怜落梅》,以雪中凌寒盛开的梅花来比喻作者高洁傲岸的品格,用凋谢的梅花来哀叹时光如流水般逝去,生命易老之悲凉。最后以《雪欺梅》,发出内心的不平与控诉,表现出作者坚贞不屈、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之决心。
    金人为何争相传写?大概是有一些原因的。其一,就生存环境而言,梅花大多生长于南方,北方则无。“北方不识梅花,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故皆注所出”。[13]861是以,洪皓的《江梅引》使北人眼界大开,始知世上竟有如此不与百花争艳、冬日怒放之奇花,且其坚忍不拔、高洁傲岸、遗世独立之风姿更令北人折服。据《中州乐府》收录的词作来看,李献能有一首《江梅引》,这可能是洪皓的《江梅引》在北方广为流传之后,李献能受其感染,遂用同样的词牌赋词一首。赵秉文和王特起各有《梅花引》词一首,也可能受到了洪皓的影响。因词牌《江梅引》是由《江城子》和《梅花引》合为一调的,故而洪皓有将《江梅引》词调介绍到北方之功,惠及后人,为金词创作中词牌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另外,洪皓的《江梅引》组词将“梅花”这一意象介绍到北方,扩大了金词的表现内容,丰富了金词意象。诚然,金代文人在历代典籍和古诗文中都能读到不少咏梅之作,但毕竟年代久远,并不真切,而离他们生活时代最近的洪皓却真真切切地将梅花之风姿呈现在金人眼前,相信会对金代文人甚至是对普通能识字、略有欣赏能力的百姓和女真族人有很大触动,不然恐难以造成“争相传写”之效应。刘仲尹的“翠实低条梅弄色”,刘迎的“粉香不断梅魂”,王子端的“寒梅树底”,“风流全似梅花”,“承当疏影横斜”,完颜璹的“有谁访、溪梅去”,等等,都能证明金词中出现了梅花的影子。其二,洪皓的《江梅引》组词表现了很多内容,如《忆江梅》中表现的羁旅思乡之情,《访寒梅》、《怜落梅》中表现的作者如梅花般坚贞不屈、凌寒怒放的高洁品格。这些真挚饱满的情感,高洁不屈的意志都是最动人心的。
    洪皓的时节之作和抒怀吟咏之作,与其他使金词人的创作一样,将羁旅外乡,每逢佳节至,心中倍思亲的愁思与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词作中亦有江山易主、人事全非的痛心与无奈。洪皓的《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中写道:“追思往事,一夕九回肠,皇恩溥。归期阻。引领江南路。”在这样的元宵佳节,本该陪侍在皇上身边,登楼赏灯,君臣同乐,如今滞留异乡,念及遥遥归期,心中苦闷无限。乾道八年(1173年),韩元吉出使金国,写下一首《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此首在汴京作。公使金贺万春节,金人汴京赐宴,遂感赋此词。起言地,继言人;地是旧地,人是旧人,故一听管弦,即怀想当年,凄动于中。下片,不言人之悲哀,但以杏花生愁,御沟呜咽,反衬人之悲哀。用笔空灵,意亦沉痛。[14]164
    绍兴十一年(1141年),曹勋使金,其《玉蹀躞·从军过庐州作》词云:“红绿烟村惨淡,市井初经虏。舍馆人家,凄凄但尘土”,“可惜风月,佳时尚羁旅”,将经金兵战火掳劫之地的惨淡荒芜表露殆尽,作者内心那种无以名状的痛苦与无奈,羁旅的倦怠之意也一览无余。再如,曾觌的《金人捧露盘》,词注云:“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曾觌见证了汴京失守,如今出使故地,往昔历历在目,心中感慨世事之变幻无常,故国沦陷,江山易主,生命流逝,心中溢满无奈与伤感之情。这些南宋行人的使金词作,大多以抒发黍离之悲、乡关之思、羁旅之愁为主题。这种主题的产生与时代洪流和国家命运联系甚密,北宋灭亡,宋室南渡,给南宋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加之南宋行人出使金国,眼见江山易主之事,心中之不平与愤懑可想而知。可惜,大金国也只有百年运数,祯佑南渡后,金国也走上了如北宋一般的灭亡之路。此时的金代词人们也纷纷发出了如南宋行人词作中的不平与愤懑,如完颜璹《春草碧》云:“旧梦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陈迹。落尽后庭花,春草碧。”词中写尽故国不堪回首之感。《后庭花》乃陈后主所作,是亡国之音的代名词,“落尽后庭花”一句,大有金国前途堪忧之感。再如,金灭亡后,遗民词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故国的留恋和黍离之悲,以及在乱世中身世浮萍,孤独羁旅之感。段克己的《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中写道:“塞马南来,……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咽呜。”词作写满了亡国之恨,如今再次踏足故土,时移事易,只能是遥想故国而空长叹了。诚然,亡国之事代代有之,金代词人也必然读过不少描写黍离之悲的词作,但总是年代久远,无法真切感受。离金人最近的亡国之事,就是北宋的灭亡,而南宋行人留下的“使金词”便成为描写感受亡国之恨最“新鲜出炉”的作品。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南宋行人的“使金词”对金后期词坛有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甚至可以延伸到金遗民词人的创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