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宋代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别调(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王建生 参加讨论

    
    陈渊的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南渡初年“义”与“道”同样重要。其深层次的考虑是希望士人出来任事,即经国济世,以“义”来约束“吾意”。像陶渊明那样“一束带见督邮”,便弃官归隐,与时代精神不相吻合。
    与陈渊批评陶渊明相呼应,南宋初年的一些文人对陶渊明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吕本中在《即事六言七首》其三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不入乐天欢会,不随渊明酒徒。看取箪瓢陋巷,十分昼夜工夫。”[8](P455)通过贬抑白居易、陶渊明,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寻求孔颜乐处,做圣贤工夫,一改苏轼、黄庭坚以及北宋后期谢逸、陈与义等人对其高洁精神的礼赞。唱此别调者,不独陈渊、吕本中,李光《题无俗亭》亦云:“一榻萧然岸幅巾,寒梅为友竹为邻。清潭谢傅风流胜,倒载山翁气味真。独把琴棋消永日,未须歌管送余春。簿书堆案应频扫,不学陶潜避俗尘。”[9]李光也不认同陶渊明丢下国事而不顾、拂袖而去,他认为在处理政事的同时,与寒梅为友,与翠竹为邻,保持醇真高远的心志,也是理想的“无俗”状态。
    陈渊、吕本中、李光等对陶渊明大不敬,这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极为罕见,表明此时非议陶渊明已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值得重视的别调。宋代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别调,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即南渡文人在对北宋亡国的反思时,希图重新确立精神导向——“行义以达道”。
    北宋覆亡,寡廉鲜耻、不尚名节的士大夫的行径激起了南渡士人愤慨,故而展开了对政和、宣和士风的批判,而当下奔竞之风又盛行于政治社会生活中,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刺激,使建炎南渡之后士风问题成为朝野共同关注的焦点。李纲分析了导致士大夫沦丧的原因:“自崇、观以来,朝廷不复尚名节,故士大夫寡廉鲜耻,不知君臣之义。靖康之祸,两宫播迁,如路人然,罕有能仗义死节者。”[10](P149)不独李纲,南渡士人多将亡国的原因归结到士风不振,尤其是政、宣年间颓靡的士人风气,导致士人道德沦丧,在危难时刻置朝廷利害于不顾。士风之建设,关键在于出入庙堂的士大夫的作为,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作风会成为士人的风向标。胡寅在建炎三年(1129)上皇帝的万言书中,也着重谈了士风的问题,批评“士以空言相高,而不实用;以行事为粗迹,曰‘不足道也’”[10](P544)的风气。黜空言而务实用,“行义以达道”成为大变局环境下士大夫的共识。在国家危难时刻,士人应当最大限度地出来任事,为国家分忧解难,进退合“义”,成为南渡士人总的精神原则,也成为南渡初年政治文化生活中士人的精神向度之一。
    任事、行义,成为南渡士人的自觉追求,他们反对空言,主张将“道”熔铸于“事”中。道、事并重,通过“事”更好实现“道”。在南渡士人看来,道既是精神目标,也是切于日用的政治社会践履,即将所学运用于经世济民的治事中。陈渊还从学理上论证了“道”与“事”不可分离,在从“知”到“得”的过程中,他创造性的增加一个“事”,并举出了两种反面的例子:一为“不知止而求定”;一为“避事而求道”。“世人终身役役于尘劳妄想之中,醉生梦死,莫觉莫悟,其原在于不知止而求定耳。间有自修之士,乃避事而求道。夫事焉可避哉?无事则道亦无矣。”所以,陈渊得出结论:“故惟止而求定者,乃期于虑而得也。至于虑而得,则洒扫应对之际,莫非妙用,而天下国家盖不足为矣,而况于一身乎!”[11]从“知”到“得”的过程中,陈渊强调“事”的重要性,真正将践履工夫落到实处。
    在南渡初年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朝廷确立新的政治文化导向,开始了政治文化的重建,士人也理应出来任事,“行义以达道”就成为顺应时势的精神理念。胡安国父子、陈渊有关陶渊明接受中的分歧,便是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具体说来,陈渊所坚持的是在南渡初年特殊时期士人的职责,胡安国父子所持守的则是士人进退的总原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仅仅适用于南渡初,还适用于其他时段。在胡安国看来,国家有难,士人理应出来任事,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君臣能否遇合,直接决定着下一步的行为取向:去还是留。
    综上所论,南宋初年这段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别调,来自于特定语境下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接受与评估,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杨时墓志铭的争论中,陈渊反对以陶渊明比附杨时,动机在于重新确立士大夫的精神导向——“行义以达道”,而陶渊明置国事于不顾,拂袖而去,与此导向不相符合。胡安国父子对陶渊明高洁精神的追慕,体现的则是宋代士大夫的精神理想。检讨这一被遗失的历史细节,既能丰富我们对陶渊明接受史的认识,也能加深我们对南宋初年思想文化态势的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