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古代书籍(包括手抄本)、金石铭刻和口碑古籍。其中口碑古籍与古代书籍、金石铭刻这些有形的物质文化一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样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遗产。 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以前,一切的生活活动,都要靠口耳相传。这种口耳相传的材料,在古代就是史料,也就是研究历史和记载历史的依据。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21个少数民族有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族和畲族),其他34个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只有靠口耳相传,代代承袭。正如侗族歌谣中所唱的:“古人讲,老人谈,一代一代往下传;树有根,水有源,好听的话儿有歌篇;汉家有文好记载,侗家无文靠口传。”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口传史料就成为少数民族丰厚的口碑文献,即口碑古籍。少数民族口碑古籍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的各种史料,因其独有而厚重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和群众性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反映本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族性格。在表达形式上既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还有歌谣、谚语、谜语等诸多文体。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涵义之广博,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两类:文化表现形式,即各种门类及形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民间工艺、民俗礼仪等。文化空间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众民间文化活动,如庙会、歌圩、传统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传统艺术(含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艺和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上述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少数民族口碑古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统文化的范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少数民族口碑古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口碑古籍蕴涵着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整个精神文化的理论概括和全部物质文化的经验总结成果,是各民族无文字历史时代的文化渊源,是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文化的源泉,“包含了更为古老的文化观念和更为深远的精神根源,沉积着民族特有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的最深层结构,保留着民族文化的最原初状态。” 我国各民族中有丰厚的口碑古籍,主要靠各民族中的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传承下来。它反映了本民族的心理特征、信念、信仰和民族风俗,可以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信念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基石。”这些少数民族口碑古籍不仅包括民间文学,而且包括民间音乐等,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