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黄昱宁:连着两三页没有标点福克纳的译本错了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黄昱宁 参加讨论

    世界文学潮流的嬗变,对我们衡量好译本的标准,一直在提出新的审美要求。但我们的普遍欣赏水准与这种要求其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以至于有读者谴责福克纳的译本出现印刷事故:连着两三页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
    曾有读者在微博上谴责我所在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福克纳的译本出现印刷事故,连着两三页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既然像福克纳这样作品已经进入公版的经典作家,其标志性的文风特点尚且未被读者“习惯”,我们当然有理由认为,至少部分对现当代译文的指责,实际上针对的是原文。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整的并不是译文质量,而是当代文学观念的普及工作。
    再举一个例子:几年前在微博上几乎“全民参与”的乔布斯情书的翻译,就很有耐人寻味的地方:这是一封极简单的由近乎纯口语的文字写成的信,但很多网民激赏的、认为“文采斐然”的译文都是那种合辙押韵、辞藻华丽的东西。经常能听到大部分读者对于译本最高评价是“流畅”,相应地,对于不喜欢的译本,一般最常见的指责就是“不流畅、疙疙瘩瘩”、“读不懂”或者“毫无美感”。这里面的情况相当复杂,但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文学普及教育,滞后于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在一个普遍认为“骈四俪六”才是文学至高境界的环境中,语言和文学实在太容易不思进取,它们的发展和活性都难免迟滞缓慢。同时,这样的滞后也会对评判译作是否合格构成干扰因素。世界文学潮流的嬗变,对我们衡量好译本的标准,一直在提出新的审美要求。但我们的普遍欣赏水准与这种要求其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读者对现在的译本提出批评时,往往会提到,如今译者的中文造诣远不如过去,译文读来常有生涩之感,“文采”阙如。问题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面对的原文,和林纾或者傅雷时代所面对的原文,本身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当代文学更跳跃更抽象,更重视文字所携带的意象和信息,而有意避开那些已成定式的华美程式;词语常常是符号,甚或是一种类似于网络链接似的出口,需要读者调动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领会。译者对现当代文学的这些特点需要有极强的领悟能力,相应地,我们对译作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有适当的改变。
    事实上,在我看来,所谓翻译“一代不如一代”的断语,其实折射出的正是当下对于文学翻译质量缺少客观、全面、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少数有见地的专业评论往往被耸人听闻的言论所淹没,以至于近年偶尔出现的大众层面的翻译讨论,仍然停留在相当浅的层次。比如,我记忆中近两年唯一一次翻译问题进入大众视野是冯唐的《飞鸟集》译本。在我看来,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只是,或者大部分是个传播事件。最直接的后果是那段时间我几乎隔几天就要收到邮件或者电话要求重译《飞鸟集》。整件事的操作方式都遵循着传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于真正的翻译评论的推动,价值几乎为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