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当代诗与中间环节(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欧阳江河 参加讨论

    对当代诗歌的理解也是如此。比如吉狄马加的长诗《我,雪豹……》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这跟生命哲学、动物保护还有环保的概念脱不开关系。生命与环保概念是新政治的产物,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有的一种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的革新和挑战,缺少这个历史的语境作为中间环节,就没有办法理解《我,雪豹……》。再比方说聂鲁达的诗,如果仅仅从冷战以后意识形态的左、右对立去分析和阐释,就把诗的格局看得狭隘了,显然是忽视了自聂鲁达诗歌深处弥漫出来的古老的、招魂般的漫游精神。从古希腊荷马时代以来,经由荷尔德林的重申和传递,以及海德格尔、伽达墨尔的发扬,人类漫游大地的精神,一直为诗歌所守护。所有这些高蹈的、泥沙俱下的诗意和价值元素,共同构成了专家们、普通读者们理解诗歌公共性的中间环节。
    当代技术进步创造出海量的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促进了诗歌写作的平民化和阅读的消费化,又合力缔造了类似李元胜、余秀华的畅销奇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由这个“一”产生,如果时代把“一”消除掉了,那万物也就失去了根基。在当代,诗歌深处的“一”究竟是什么?还存在这个“一”吗?西川以非典为写作对象的《小老儿》,处理的正是“一”之变容和消失,读者必须动用此前所有对诗歌的看法(彼此矛盾的、相互冲突的看法)来形成判断和反判断,建构一个完全不同的、很可能是临时的、一次性的中间机制,才有可能进入这首诗所处理的时代精神和新政治的主题,才有可能参与到这首诗作的变容、扩容之思想张力中来。当然这仅仅是进入某些诗歌复杂文本的必要前提。
    除了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学认知要融入中间环节,诗人的写作生态、存在状态也需要中间机制去调节。例如有一些坚决不为销量去写作的诗人,这种写作态度也需要用宇宙观和人生观作为中间环节来看待和解释。我自己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就从来没有对自己诗集的不畅销感到过羞愧。写畅销的诗或写不畅销的诗,各有各的历史必然性,各有各的选择、宿命和得失。另一方面,当有的诗人慢慢退化为某种意义上的明星、文化名流的时候,其写作的原创性、开放性,写作的自我挑战,写作时生命里种种原始野性事物的存留,这些都构成了创作活动的中间环节,构成一个写作者的评判方式、立场和世界观,并继续在诗歌批评和诗歌阅读当中起作用。
    这是一个两极的时代,存在着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海量的阅读、写作和传播方式,同时还有一种更为高蹈和深邃的、更高标准的、更有难度的,能够在经过了这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乃至五十年之后依然强有力存在的写作和创造的模式。我提出中间环节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能够让后者得以幸存。我们借助中间环节的投射、过滤、反转、汇聚和扩散,来从根本上理解我们的时代,通过诗歌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比如经过翻译之后,它在国际交流和文化活动中的获奖和经典认定情况等方面,评判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写作。但真正重要的、第一位的,还是国内语境中的写作、批评、学术认知的生态建构。总之,通过多层次的、开放的中间环节介入当代诗歌,不仅在进行阐释和批评时张扬中间环节的积极作用,也要从消极自由的层面去看待中间环节,看待它为诗歌写作的原创性、开放性、原生态这三者所保留的存在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