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李彦姝:文艺的媒体批评之勃兴及其突围(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李彦姝 参加讨论

    
    随着传播介质的变化,当代文艺媒体批评与百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表征及丰富的表达策略。纸媒一统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互联网媒体纷纷抢占批评高地,与纸媒分庭抗礼、各领风骚。当下,媒体批评对于精英批评构成了相当程度的挑战。尤以网媒对精英批评构成的“威胁力”为甚。
    互联网时代文学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的普及使得文学批评话语权呈现出分裂割据局面。意见领袖、微博大V、粉丝型读者、雇佣水军等批评主体的复杂多元状态,左右了文学批评的舆论走向。网络批评具有较强的话题性,网民常围绕某一文坛热点问题展开议论争辩。近年活跃于网络的热门批评对象有“80后”现象及代表作家(如韩寒、郭敬明)、重大奖项及获奖作品(如诺贝尔文学奖、雨果奖)、文学评奖制度(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具有争议性的影视作品(如抗日“神剧”、后宫剧)等等。热门话题引发文学批评的话语狂欢,而乐于跟风的普通网民极易不加辨别地偏听一家之言,断章取义,剑走偏锋,水军的参与更容易加剧文艺批评走向偏颇,使文艺现象、作品被过度消费和肆意歪曲。
    批评主体的分散性及人员构成的复杂使得批评活动的互动性大大增强,文学批评话语对峙交锋的力度也日趋加大。互联网如同一场不见鲜血却硝烟弥漫的战场。常见的情形是:从历时角度看,后来话语不断替代、压抑甚至否定旧有话语;从共时角度看,面对同一个批评对象,论辩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其各自背后还有无数跟帖力挺的普通网民,如此一来就促使某一具体的文学批评事件上升为具有广泛社会文化意义的网络舆论焦点。我们固然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批评生态,然而不加节制、未经反思的网络批评却容易成为脱缰之马,成为话语暴力、民粹思潮之渊薮,造成文艺批评之乱象。这一现象不仅之于文学批评需要纠正,之于文化批评、社会批评等任意一种批评形态而言都值得深刻反思。我们必须站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立场上对于网络批评加以引导和规制。
    在互联网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在文艺作品呈井喷态势涌现的今天,互联网批评必须强调态度立场,把握尺度方向,力求与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势头相适应并保持良性互动。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用户处于一定程度的隐匿状态,但批评不应是虚无、虚伪、虚假的文辞,互联网不是批评者随意宣泄非理性情绪、释放不负责任观点的场域。批评者必须避免空洞无物、立场游移、语焉不详的模糊批评,避免缺乏凭据、暴戾粗鲁、伤害人格的意气批评,避免乱戴高帽、夸大成绩、回避问题的恭维批评。网络批评要谨守批评伦理,将中肯的评判与同情的理解相结合,减少人际关系、商业利益等非文艺内在因素的干扰,力求使批评话语更具理性和智性,不辜负创作者与受众的期待,更经得起现实与历史的考验。否定性的批评必须以不恶意伤害批评对象的尊严为前提,赞扬性的批评也必须建立在力避空脱溢美之辞的基础之上。棒杀或捧杀,均违背对批评主体话语的伦理要求,既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了批评对象,也对互联网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