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在激荡中发展并呈现光芒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李朝全 参加讨论

    “表现时代发展,呼应时代发展脉搏,关注国计民生,是近五年来报告文学最鲜明的特色或亮色。一批作品聚焦讲述中国新故事,刻画时代新人,以文学方式解读和阐释中国梦,成为五年来报告文学这种时代文体的强音。”
    五年来,报告文学变化很大,中国作协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培植扶持报告文学新人。在江苏华西村、沙家浜、河南鲁山、山东济南和浙江南浔接连召开了五届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每届平均约200名作者与会,通过短期集中的培训交流,激发起了一大批作者参与报告文学创作的热情。鲁迅文学院开办了有55名学员参加的鲁二十四报告文学作家高研班,今年9月还要办一期非虚构作家班。全国各省市陆续成立了数十个报告文学学会。这些都是在为报告文学培养后续力量,使报告文学作者队伍呈现出崭新气象。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在报告文学的创作理念方面。2010年非虚构创作这一概念的提出,客观上对报告文学创作理念起到了反拨或者激活、刷新的作用,一批受到广泛关注的非虚构作品让报告文学作家看到了自身不足,同时也看到了非虚构的缺陷。在非虚构创作潮风行之际,报告文学界也进行了反思,并且努力从非虚构的漫溢中汲取有益的滋养,逐步澄清了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课题,刷新了创作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均有一两部现象级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或出版。如李春雷的《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王树增的《抗日战争》、王宏甲的《塘约道路》等,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为《塘约道路》,全国众多的省市县纷纷前往塘约取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经,作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界。这提示我们:深刻关注现实、呼应时代发展脉搏的报告文学的影响力一直都在,而且非常巨大,定会受到老百姓和全社会的认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