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从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来看,《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复杂而情节冲突缓慢,经过异域民族语言的过滤,委实难以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来博取读者的眼球。然而《红楼梦》本身不仅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蕴含了传统中国各种文化元素的聚宝盆,举凡美食、佳酿、良药、丽服、彩饰、珍玩、华居、优游、虔信的种种内容,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换一个视角,现代的异域读者可以抛却小说情节的干扰,撷取其中不同的文化展示片段加以细读,从而有效领会《红楼梦》中包蕴的中国优秀文化元素的不同侧面。这样的阅读要求,也给各种语言的译者提出了深刻领会中国文化、灵活运用译语技巧加以传神表达的较高要求——这又不啻中外文化交融的一种深化模式。 还要看到的一点是,《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白话文艺作品。19世纪来华的不少传教士和外交官,大都选择此书作为官话口语的训练教材;而早期的《红楼梦》译者几乎都是出于汉语学习的目的移译此书。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小说中的大量人物对白加以直接搬用,在小说问世200多年后的当代华人社会中仍然脍炙人口。这些历史经验表明,《红楼梦》在汉语国际推广的道路上自有其举足轻重的价值。基于此,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世界各国负责汉语国际推广具体工作的孔子学院,既有引入《红楼梦》多种演绎形式促进汉语学习、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也有依托中国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的支持,奖掖《红楼梦》译者(如保加利亚)、资助出版《红楼梦》译本(如以色列)的举措,更有节选甚至改编《红楼梦》已有译本投入异域汉语教学(如捷克)的方法——而这些做法,则又是《红楼梦》国际传播置身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系列举措中熠熠生辉的鲜活实例,值得我们思考。 中外文化交流,从根本上说是彼此深层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融合,而绝不是仅限于浅层的物资交易和人员流动。《红楼梦》诞生于晚近时期的古代中国,其中蕴含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提高《红楼梦》的传播质量,让西方世界完整了解《红楼梦》,更加客观真实地观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内心世界和哲思传统,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经典作品“走出去”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