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幻文学一样,网络文学同样是热度不减的话题。但在我们看来,相对于动辄几百万字的网络大神作品或玄幻、穿越题材大IP,更值得注意的是,豆瓣阅读、ONE·一个、果仁小说等平台,包含互联网自媒体,正逐渐成为不少中短篇小说写作者优先选择的传播媒介。“开放叙事”栏目推荐的两篇原发于“豆瓣阅读”的小说《空港》与《哈扎尔之匙》,不管是职场书写还是近未来想象,均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们对网络原创中短篇小说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其实,中短篇小说传播媒介的改变,并不只体现于互联网一个出口,此前选载过绿妖《少女哪吒》、李静睿《AI》等颇有影响的作品,就是首发于《鲤》《单读》等新锐文学MOOK,还有一些作家选择在报刊专栏发表或以主题性小说集形式出版作品。中短篇小说逐渐摆脱了文学期刊这单一的传播媒介,反过来也推动了审美取向的多元化,让赵志明、姬中宪、朱岳、张天翼(纳兰妙殊)、孙一圣、沈大成、大头马等人带有新异色彩的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任晓雯近年持续在《南方周末》开设的专栏《浮生》,或许是最具典型性的个案,充分体现了传播媒介与小说样态、叙事方式的互动关系。 代际也是人们讨论近期小说创作新格局时常涉及的话题。虽然这一话题也不无争议,但过去几年来,“80后”小说方阵的日益壮盛与“90后”小说家的整体性浮现,仍是有目共睹的文学现象。“80后”作家中,张悦然、笛安、颜歌、周嘉宁、蒋峰、孙频、马小淘、马金莲等人持续自我突破,拿出了更具说服力的作品,文珍、双雪涛、王威廉、周李立、蔡东、彭扬、常小琥、祁媛等人则不断用他们的写作,刷新人们对于这一代作家的整体认知。而正在集聚、生长之中的“90后”创作力量,也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在“90后”作品小辑的编选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年轻写作者在起步阶段便有意规避关于青春躁动与成长感伤的书写,将触角探向了自我经验深处或更为滞重的现实本身。这些触及个体真实经验的写作尝试,无疑挑战着对这代人的刻板印象。当然“代际经验”从来不是进入这一话题的惟一入口。举例来说,从“80后”作家手指、张敦、魏思孝,乃至更年轻的李祯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嗅到与曹寇,乃至韩东、鲁羊、顾前等前辈作家相近的气味,跨越地域与时代的作家之间的隐秘传承,甚至偏僻特异的“传统”如何被重新发现,都有待于日后更深入的观察。 过去五年来当代中短篇小说审美边界的拓展,绝非这三个关键词所能涵括。黄昱宁、冯唐、苗炜、于晓丹等“跨界”而来的写作者,及新海外作家与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也提供了不少值得展开的话题。更为重要的是,当代中短篇小说的生长,其动力不只来自于跨界或新生的力量,还有更多作家持续在既有写作传统内部发力,深植厚掘,夯实了当代小说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