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在丰富活跃中开拓诗艺空间——近五年诗歌创作概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孙晓娅 参加讨论

    四、不同代际的诗人共同发展,风格迥异。七八十岁的老诗人“智慧之树”上萌“新枝”,比如灰娃于2016年出版了诗集《灰娃七章》,他们的诗作坦诚锐利,纯真不失童心,在苦难记忆和生活的碎片中浸透着对历史、生命、现实的思考。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诗人多多、杨炼等至今活跃在诗坛上,他们或有佳作推出,或编选出版不少有影响的诗选与刊物,或成功组织国际诗歌节与诗歌交流活动;而60年代出生的诗人如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钟鸣、潘维、陈先发、杨克等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的中坚力量,创作实力得到彰显;70年代出生的诗人如朵渔、胡续冬、姜涛、冷霜、孙磊等从诗歌创作、诗学储备、批评见地、学术建构等方面已经跃然于当代诗坛,他们诗歌中的智性与修养卓然独特,创新与继承呈现出勃勃生机。八九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在中国诗歌舞台上排列出强大的阵容,他们的青春书写别具特色,无论是语言的革命还是对生命与社会的观察和解读,都有了与前辈诗人完全不同的异质。由是,近年来中国诗坛上诗人年龄跨度很大,各领风骚。
    五、与诗歌写作空间不断拓展相伴随的是诗歌出版与发表传播途径的敞开,诗歌文本之外的环境滋养着诗歌创作。置身于后工业社会及诗歌泛化的时代,官办刊物、民办刊物、网刊、微刊纷涌于诗坛,《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诗林》《扬子江诗刊》等仍然是诗歌发表的重要阵地,《诗探索》《诗歌与人》《翼》《天津诗人》《河南诗人》等民间诗刊,一如既往地坚持与发展。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诗丛、诗集代表了近年来新诗多向度发展的成果。诗歌出版呈现热潮,单本诗集出版呈现井喷趋势,出现过李元胜、余秀华等诗人十余万册销量奇迹,诗歌的传播与生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捷。
    同时,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诗歌得以繁荣和发展,各类高校、机构、民间组织的诗人翻译工作坊日渐成熟与稳定。王家新、张清华、胡桑以及笔者都在高校举办过诗歌翻译工作坊,地方美术馆与艺术村也开展过类似的工作,此外《外国文学》《中西诗歌》《作品》推出过很多跨语际交流的诗歌专栏与作品。一些诗歌奖专门设奖奖励全球范围内母语为非中文,创作成就卓著,作品已被译为中文,且对中国当代诗歌写作有重要影响的诗人,以及全球范围内对诗歌交流有突出贡献的中、外翻译家,批评家,出版家,诗歌活动家。这些诗歌翻译与交流工作不仅促进了的汉语诗歌的繁荣发展,同时便于更多外国人了解当代中国诗坛,加强了彼此的沟通与学习。
    此外,活跃的校园文化生态促进了高校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很多高校都有独属的校园诗歌节或诗人培养机制,比如北大的未名诗歌节,首师大、人大、北师大的驻校诗人制度,不少诗歌奖项也发现、挖掘出一些在读的极富潜质的诗人。淡出流行歌坛的校园民谣再度风靡大江南北,由马頔作词作曲的《南山南》发行于2014年9月26日,2016年,这首民谣令众多名校的官方微博在微博上接力,谱写了一曲校园版的《南山南》,在各大高校的不同角落中都飘荡着这首歌。
    六、诗歌批评近来日趋多元发展,自由的写作向度,有深度的学术思考和个性化的文本批评、前瞻的视野都是诗歌批评的良性发展状态。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报纸开设文艺理论版,发表与出版了不少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诗歌评论,一些出版社结集出版了诗歌批评、随笔和学术专著,构成五年来文学发展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很多诗歌评奖纷纷开设了诗歌批评奖,各类诗歌年鉴、年度报告都高质高效地完成。各类新诗选本及新诗理论与批评文集、诗话选本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以谢冕、洪子诚、吴思敬、孙绍振为首的老一代诗歌评论家热情坚守关注着诗坛的发展动向;王光明、陈仲义、唐晓渡、张清华、罗振亚、李怡、何言宏、江弱水等当代诗坛诗歌理论与批评的中坚力量建树颇丰、极具信誉度和影响力;敬文东、姜涛、冷霜、霍俊明、胡桑等青年批评家为诗坛注入新锐而有创设性的批评与研究。他们的批评与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密切关注当下诗歌创作。诸上均推进、保障了诗歌批评的深入展开,也达成了诗歌创作与批评互为补益的发展生态。
    七、相较物质存在,在诸多实体的社会景观中,五年来,新媒介给人们的生活架构出纷繁的生存场域。愈来愈多的诗人、读者依赖媒介空间甚于真实的现实生活,新媒介的发展也给诗歌带来革命性变化。例如,从审美层面看,微信诗歌开启了多媒介审美的功能取向,全媒体审美、多媒介创作、新异的审美路径推进微信诗歌创作进入爆发期。微信公众号作为无限度的阅读空间,向每一位读者敞开,微信刊载和推广诗歌兼顾了审美标准与商业化的推广机制——既可以选择精英式的诗艺、诗品、诗意的坚守,也可以去迎合大众阅读期待,这极大地扩展了诗歌传播与阅读范围。作为跨界的媒介,微信展现出诗歌的互文效果和诗人的公众生活,最大化体现出诗人的跨界才艺,这也是微信传播诗歌时被大众广为接受的重要原因。微信的公共号召力与影响力生产出微信时代独特的诗人效应和诗歌消费景观,其传播的便捷迅疾超越了以往。
    面对上述良好的诗歌文化生态,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问题依然存在:微信平台对诗歌的推广比任何文体都活跃,这一现状极大地改变了诗歌的生态环境。诗歌写作和公开发表的难度随之被降低,非诗、差诗、平庸的诗混入好诗的队伍。其次,部分诗人旋转于喧闹的消费时代和翻飞的信息媒介之间,还有的诗人们或停留于生活的表象,或沉滞于对西方现代诗的形式技艺的模仿,或好奇于“诗歌事件”而忽略了对优秀诗歌文本的挖掘、细读,部分诗人被浮华的世相磨损了个性和创作的生命力。
    诗歌写作有无文体的底线?为了扩大或尝试拓展诗歌的“边界”,诗歌写作破除了文体的底线,极易滑向“非诗”的险境,这究竟是破坏还是探索?五年中不乏喧哗的诗歌事件,如何做好“诗歌语言的守门人”?从这些现象中我们需要反思什么?简而言之,诗歌终归要靠文本自身去说话,文本自身的操纵力决胜于任何外界的因素,五年在任一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都是一个闪瞬,关键是它能为未来带来多少启发和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