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王树森:中晚唐诗歌中的战争滞归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树森 参加讨论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受外部利益驱使,当时的唐、突厥、吐蕃、回鹘、南诏以及奚、契丹等民族政权间,难免发生不同程度的军事碰撞。由此而带来的俘虏与各种因战争而滞留不归人员问题,既广为社会关注,正处高潮期的诗歌也予以持久吟咏。
    盛唐高适、杜甫、岑参等人诗中,均写到“降胡(虏)”。只不过由于当时唐王朝在边疆战争中处于优势,诗歌中难免表露出自尊自大心理,如高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岑参“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等。直到中晚唐,伴随着唐王朝国运的逆转,诗人们才开始注意以平等与同情心理去观照这批特殊的战争受害群体,既展现这类群体的悲苦,也将民族平等与人道关怀的理念深入地贯彻其中。
    唐前期,中原王朝声威远扬,广大边疆民族民众纷至沓来,不仅长安、洛阳处处有胡人身影,就是在地方上,也不难逢见。李白在皖南、金陵,既能品鉴胡人玉笛,又曾欣赏胡姬歌舞。南方如此,边疆地带就更是一片“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的热闹景象。然而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特别是吐蕃乘机东下,“数年间,(唐)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资治通鉴》卷223)。自此,东西交通被阻断,那些在战前活跃于边疆府县的歌儿舞女,瞬间成为有家难回的滞留者。其遭遇引起诗人的深切同情。大历年间,李益进入夏州前线,观看留困于此的胡儿表演,作诗云:“胡儿起作和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由送人远行,想到这些表演者受战争连累而远离故土,返乡无路,言辞之间,饱含着真诚的矜念。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对于战争滞留者的矜念,不仅投射到像夏州胡儿这样被无辜牵缠进来的人们,即使对于那些作为对手的敌方俘虏,同样给予了无限关怀。中唐韩愈南贬潮州途中所作《武关西逢配流吐番》诗云:“嗟尔戎人莫惨然,湖南地近保生全。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中唐以后,唐与吐蕃兵争不止,唐方对待吐蕃俘虏,一般采取流放至湖南、福建等南方潮湿之地安顿的做法。韩愈在甫离京都之际,与吐蕃俘虏相遇。虽是以自身遭遇来宽慰对方,然而“莫惨然”三字,却表达了诗人此时已然抛开了敌对双方间常有的仇视心态,真正感同身受地体验这些俘虏的身心苦难,其中所彰显的人道主义光辉,千载而下,仍然令人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