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正当其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花萌 参加讨论

    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中国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纪廉所说,“只有当世界把中国与欧美这两种伟大的文学结合起来理解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充分面对文学的重大的理论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从未忘却“走向世界”的初心,始终通过翻译在世界文学舞台上传播中国故事,讴歌中国道路,展现文化魅力,这也成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那些本来就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海外读者更加关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文学。可以说,中国文学的译介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
    能否深刻表达一个民族复杂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人生境遇,是衡量民族文学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各国读者可能并不了解俄国的历史文化,但在读过《战争与和平》之后,就会被其中描写的俄国人民的幽深情感和独特历史所震撼。从这个角度上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跨越时空的全球传播价值。从古至今,曲折的历史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富矿”,唯有写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独特民族故事,中国文学才能更好地打动各国读者、引起共鸣。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学译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的主动译介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初,那时仅仅是为了让西方社会更多了解中国实际,将读者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随后到80年代,译介在选材、翻译、出版等各个环节都开始考虑受众,但多是从传媒所有者的利益出发,“传媒本位”色彩浓重。而从90年代至今,译介较多关注译本的质量、数量和销量,其效果少人问津。可见,要解决中国文学在目标语语境中“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尴尬局面,必须树立受众本位观,研究受众的需要与期待,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文学作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学译介必须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例如,虽然美国对中文的日益重视为中国文学译介提供了绝佳条件,但其翻译编辑较英国或欧洲的编辑似乎更具“侵略性”,对文本的改写幅度相对较大;而美国的出版商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对翻译文学出版缺乏持久热情;美国的专业读者主要采用原本和译本的平行阅读;目前,美国的高中文学教育已开始引入中国文学素材……可见,中国文学译介须“因地制宜”,对中国文学在不同国家的“落地”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梳理和分析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现状。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着选材“水土不服”、文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构建完整的中国文学译介体系,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总结世界各国文学译介的历史经验,为当前的中国文学译介工作提供借鉴。具体来说,不仅要研究非欧美文学作品在文学市场上的传播,如20世纪60、70年代的拉美文学浪潮,还要研究一些突破型作家的成功案例,如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村上春树和中国的刘慈欣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