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走出中国文学外译的单向瓶颈(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夏天 参加讨论

    
    以读者接受为导向制定翻译策略
    在向外推介中国文学作品时,我们要鼓励中外译者与作者直接对话,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著的精髓和深层含义。另外,还可以将译者在本国与海外的名声和威望列入翻译人选的考察范围,设立奖项,鼓励与资助国外译者。邀请国外译者来到中国,方便与中方译者、作者沟通,方便资料查找与文化接触。除了官方合作之外,还应鼓励网站与出版社设立译出资助项目,例如,译言网的“古登堡计划”中的译出项目以及作家出版社资助项目。
    同时,还应重视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外国人能理解或欣赏的作品和中国人能提供的作品往往难以吻合,阅读习惯不同是个很大的原因。翻译家尼克·哈门将近期翻译完成的The Followers of War(《金陵十三钗》)交给海外出版社编辑后,编辑没有修改文本的语言,却大刀阔斧地重新组织段落。同样,葛浩文翻译莫言的小说时,他也将原著的段落顺序重新整合。在2010年“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30多位作家、译者、汉学家总结道:许多中文作品的文体内容和表达方式与译介国读者的社会习惯和审美要求不太符合,很难出现畅销书或长销书。因此,中国文学外译不应斤斤计较于细节上的一一对等,要扩大翻译的文本单位,避免小单位层面忠实,导致文本整体的可读性降低。
    电子阅读和网络阅读群体代表了新兴的海外读者群,尤其是年轻阅读群,他们将会成为今后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的接受主体,他们的判断与选择,将会成为重要参考。第一,拓展新兴电子与网络阅读市场。利用阅读网站、电子书,打开译出图书的网络市场,例如,可以借鉴“纸托邦”(Paper Republic)的中国文学外译模式,由海外编辑与国内出版社合作遴选作品,组织翻译,进行网络出版。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字产品销售平台,中国出版社可以将“中国内容”放在此类平台上向海外学术机构销售。第二,掌握电子与网络阅读销售数据。电子图书销售网站的数据统计也是作品遴选(创作)的重要参考指标,如亚马逊销售数据显示,读者喜欢悬疑、惊险或者历史小说以及浪漫类的作品。第三,参考网络与电子阅读群体反馈。电子阅读与网络阅读群体的评论,对于译作效果评估,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参考。第四,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多模态特征,开发文学副产品,如电影、话剧、音乐等,助推文学作品的传播。
    以科学理性评估判断接受效果
    当前,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的各类项目如火如荼,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学已然在国外掀起了热潮?这并非依靠感性判断与国内外媒体的只言片语就可断定,而是需要科学理性的评估。
    首先,数据统计。统计出版物销量、馆藏数量,统计购买、借阅数据,进行细化分析与纵向、横向比对,剖析原因。其次,质性评价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黄昱宁直言,中国文学“走出去”,量化固然是考察效果最直观的方式,但质量更加重要。尤其对文学作品这样功用性不太强的图书,就更应该根据作品在海外评论界和市场的影响力来找准自己的市场位置。质性评价研究包括大众评价,出版社的读者反馈,问卷调查,纸质、数字阅读群的评论,主流媒体评论;学术评论,包括汉学家、文学理论家的学术评论;政府的评价与认可度,包括政府奖项、外交引用等。最后,译作用途追踪与考察。作品的原本性质可能在外传过程中发生变化,有的文学作品被用作汉语言文学教材,而有的则被当作史料档案、外交政策制定的参考资料,等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二十世纪后半期美国译入老舍小说及其对中国文化形象构建研究”(13CYY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