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典型”形象及其叙事——关于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种思考(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赵霞 参加讨论

    典型形象与“人物核心”叙事
    在我看来,当下儿童文学童年群像中“典型”形象的相对缺乏,还有一个叙事技术层面的原因。
    “典型”形象是文学人物核心时代的重要标志。这里的“人物核心”,不仅包括我们常说的“中心人物”的意思,更是指人物成为整个叙事围绕其展开的那个核心,亦即叙事作品的环境、情节、细节等,均致力于塑造、表现、推进、渲染作为其核心的“典型”人物性格与命运,而“剔除一切对烘托人物性格没有帮助的偶然的东西”(别林斯基语)。在这样的写作中,叙事的推进在表,性格的演进在里,每一叙事部分都紧紧围绕典型形象的核心,并在其书写中承担不可或缺的功能。作为轴心的人物被叙事的纺锤紧密包裹,其中每一根叙事纺线的展开,或正写,或反写,或细描,或皴染,都将人物性格带向更丰富和深刻的维面,最终也将人物自身带向他(她)的命运。正是借助这样结构紧密、笔墨充分的表现和烘托,“典型”形象才拥有了较之一般文学形象更浓深的轮廓和更鲜亮的色彩。正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在多少情节与细节的铺垫和推动下,才最终酝酿出她投身车轮的那个突然瞬间,从而使这个形象和她的悲剧长久地烙印在读者的记忆中。
    这种人物核心的叙事方式,在今天的儿童文学写作中已久不占主流。大量儿童文学作品采用的是并联体或串联体的叙事方式,由一个或若干个中心人物贯穿一系列并行或前后相衔的故事,各个片段间既有上下关联,这种关联度又不甚密切,个中人物的性格在不同的故事里反复上演,其内涵则基本停留在同一层面。这类结构并非不能造就典型形象,林格伦笔下的埃米尔、戈西尼笔下的小尼古拉等,都是从并联或串联叙事结构中诞生的典型顽童形象。但这些形象作为“典型”的成功塑造,同样离不开人物核心的叙事意识。在这些作品的单个故事片段之内,相关叙事依然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表现展开,无数看似分散的生活细节,其实无不紧贴着这个人物的小核心。就像《淘气包埃米尔》中,连埃米尔因为把头卡进汤罐里而落泪的细节,都被处理成为其典型性格的巧妙烘托,而这个细节本身也在典型性格的照亮下变得充满异彩。
    又或如前文提到的童年回忆题材写作,其叙事多以时间为主线,随着时光的推移,生活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物也确有成长,但其前后经历与角色性格形成并无紧密、必然的因果关联,而是更多地作为相对松散的生活事件,在人物身上敲下回忆和感觉的烙印。这类小说的写法,原本就非以形象的典型性取胜。犹如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题名、意境、氛围、感觉等均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有多少人记得书中的那位叙述者主人公有无姓名呢?
    最重要的是,一种叙事中的人物核心意识,会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带向关于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内容的更为细致、深入的琢磨和思考中。要使这个形象充分承担起叙事核心的角色,作家就必须从中发现足以支撑一定长度的叙事过程以及围绕它生发展开的丰富内容。同时,在这样的叙事进程中,这个形象以及它所代表的童年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也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掘和表现。对于当代儿童文学的童年书写和形象塑造来说,有意识地探索这种人物核心的叙事体式,或许是将童年人物及其精神引向深处的一个重要通道。而归根结底,如何更好地书写儿童和童年,才是我们今天重提典型形象问题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