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明确文艺创作的导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一句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容易误读的口号。它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指向,而之所以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提出这样的命题,是因为现实中的文艺创作的导向确实出了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过去所说的“为人民服务”。回到现实中来说这样的问题,发现马云最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能“为人民服务”,正因为他“以人民为中心”,所以,才有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因为有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才成全了马云的互联网世界和他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可是,在文艺界如何理解和认识,如何把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落实到实践之中,还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其核心是,很多文艺家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在自我的天地中迷失了方向。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成了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另外一种风光。
    毫无疑问,现今的中国体制培植了一批特殊的文艺家群体,他们拿着人民的供奉,享受着国家的荣耀,如画院、院团等体制内的文艺家。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相互胶着在一起,而政府的主管部门并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办法,能让他们的使命中有着担当的文化自觉。他们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建立在自己的艺术基础上,而是在体制所夯实的国家基础之上,国家和人们为他们建立起了文化自信,可是,他们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与之相应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自觉,而是在体制内画自己的画,卖自己的钱。所以,针对此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警醒那些体制内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艺家们,增强文化自觉,以不负国家和人民。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在主流文化形态中把握文艺创作的导向,最关键的是理解人民和了解人民的需求。与过去不同的是,当下的“人民”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其多层次的构成,其中有经济的、文化的、地域的、民族的、需求的等众多的不同,如此,就难以用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去面对。而不同阶层的人民有着不同的追求,有的甚至是截然不同,那么,就很难调和其中的矛盾,因为服务的指向是多元的。与经济不同的是,在文化艺术方面,“人民”的特性是一个多元的存在。面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多元存在,美术创作如何“以人民为中心”?什么样的创作才能算得上“以人民为中心”?当然,这是主流话语中的问题,也是体制内所要探讨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艺术所要服务的对象则应该是需要国家提供服务的人群,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弱势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因此,这种因果关系对于体制内的文艺家来说,不是常态中的捐助或走过场的上山下乡。艺术家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代表时代的优秀作品,积淀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化成果,让人民感到供养的回报而成为内心的宽慰。
    可是,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或“三下乡”或“走基层”,每一次都像一阵风似的,很快,画架子架到了田头,舞台搭在了村边,歌声响亮在厂矿,一切都像真的,感觉是雷厉风行。然而,回到城里,仍然是肆意炒作,哄抬画价,昧着良心赚另外一部分有钱的人民的钱;依旧是出场费该多少还是多少,在一分也不能少的趾高气扬中找回曾经在人民中的失落。而那些过往在地头和村边的影像资料,或那些一时得来的写生作品,都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标签,成为市场运作的噱头。人民实际上是内心唾之。今天,人民的期待与诉求也很复杂。人民期待的不是一哄而起,不是轰轰烈烈,不是风起云涌,不是形象和面子,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反映时代的创造,忠实于人民的理想,与人民一起为后世留下在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杰出的艺术作品。因此,人民不希望看到肆意的炒作,人民不希望看到千人一面,人民不希望看到流水线和假唱,人民也不希望看到那种利己主义的商业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不是简单认知中的上山下乡、也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走马观花。这是一种理念和信念,是持之以恒和一以贯之,不是运动,也不是跟风。“以人民为中心”需要生活,需要情感,需要方法、需要技巧。很长时间以来,作为对大一统样式的反拨,美术创作的观念越来越个性化、个人化。所谓的合乎本体的创作是张扬个人的风格和审美的立场,因此,审美的小众化缩小了人民的范畴。这有可能产生很好的作品或伟大的作品,但家家如此,遍地开花,上行下效,确实没有了广大的人民。而人民的期待也确实与这种个人化的创作有着很大的距离。事实上人民中存在着许多能够打动人的生活内容,存在着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温情。创作的个人化与审美的公共性之间或许存在着矛盾,但能够调和矛盾的一定能够成为艺术史中的大师,即使像梵高和八大山人这样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创作,他们也在一个大众的群体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得到了历史的检验,这是值得研究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是一种文化自觉。它有可能像抗战时期那样受到社会的激发,也有可能在和平时期得到社会需求的支撑,可是,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中,理论形态与现实状况往往难以统一到一个概念之中。只有假以时日,文艺家们通过实践而获得像马云那样的认知,才有可能自觉地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艺术成就的根基。这也需要在当下无序的批评状态中建构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体系,显然,这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因为,在当代艺术批评几乎全面失守和失信的今天,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威话语。这也是今天主流文艺发展的悲哀。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到基层中去贴标签、做样子,而是在思想根源上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自觉,在内心深处荡秽涤瑕,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才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文化标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