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抢救少数民族古籍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访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晓东(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明江 参加讨论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古籍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自“十二五”以来,中央将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作为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2013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了重要论述,并提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生动诠释了中央对发展古籍工作、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期盼。进入“十三五”后,中央再次强调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战略重要性,将文化认同作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从当前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记 者:在此前的各地巡展中,观众反响如何?
    李晓东:广西站、新疆站、云南站均已成功举办,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三站的巡展中,我们收获了不计其数的观众留言,留言簿上到处可见“惊叹”、“骄傲”、“震撼”这样的字眼,还有更多的人写道:“第一次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这么美丽的文字,太激动人心了。”“56个民族,真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少数民族兄弟们,你们太棒了。”“我们拥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少数民族兄弟贴心的话语,巡展上动情的留言,让我们心生自豪、信心倍增,这在我们古籍工作者听来,是世界上最美最动听的语言了。少数民族古籍,不仅真实记录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更镌刻着56个民族共建家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古籍工作也许没有那么多耀眼的光辉,但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它却如春雨一般,浸润着各族人民的心田,实实在在地拉近了56个民族的心,共同筑就了大家庭的温暖,推动着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记 者: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目前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李晓东:对我们来说,“抢救”始终是放在首要位置的,“救书、救人、救学科”是我们的工作方针。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缺乏历史基础。直到1984年,全国性的保护整理工作才逐步启动,但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座让历史的风雨冲刷得支离破碎的巨大书库,大量有价值的古籍被岁月埋没、破坏和流失。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专业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等多种原因,精通此类文化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且培养难度较大,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而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内容相对晦涩封闭的少数民族古籍感兴趣的人很少,学习传承古籍的热情不高。随着一批批老艺人的逐渐离世,大批的少数民族古籍变成无人能识的“天书”。因此,“救书”和“救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举例来说,比如四川凉山尔苏人的尔苏沙巴文献、贵州布依族的布摩文献、广西那坡的彝文献由于没有传承人,目前似乎已无人能够识读。1965年云南丽江地区组织召开东巴座谈会的60位老东巴,现在已经全部去世。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曾经有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精通彝族文字、能诗善赋的毕摩,保存着60余部彝文古籍,旁人无法看懂。多年来,为传承民族文化,这位毕摩一直在寻访可以继承衣钵的传人。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承担主持祭祀、少数民族“典礼”活动的毕摩已很难维持生活,没人愿意承袭他的衣钵。当这位毕摩去世时,因为不知道这些古籍的珍贵更不知道将它们置于何方,家人怀着对死者的眷恋和对神灵的畏惧,将这些古籍当作毕摩的随葬品,抬到他的坟旁焚烧,使这些民族“瑰宝”随着青烟袅袅“升天”。还有藏族的说唱艺人、羌族释比、苗族师公等民间艺人和古籍传承人,现在绝大部分都年事已高、后继无人,一旦谢世,他们所掌握的那些文化遗产也将被永远带走,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