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2015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回顾(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中国作协创研部 参加讨论

    2.诗歌
    诗歌创作与批评极为活跃。本年度的诗集出版不仅数量上呈现井喷趋势,而且代表了新世纪以来新诗多向度发展的成果。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代表性诗集有欧阳江河《大是大非》、陈超《无端泪涌》、汤养宗《去人间》、臧棣《骑手和豆浆》、侯马《侯马诗选》、杨克《杨克的诗》、雷平阳《天上的日子》、王寅《灰光灯》、蒋一谈《截句》、路也《山中信札》、何向阳《青衿》、邱华栋《光谱》、宇向《女巫师》、余秀华《月光落在左手上》、许立志《新的一天》、刘年《为何生命苍凉如水》、王单单《山岗诗稿》、张定浩《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等。诗刊社31届青春诗会诗丛(15本)展示了不同艺术特征青年诗人的写作景观。“草根诗人”大量涌现。以余秀华、郭金牛、老井等为代表,他们的诗歌受众广泛,为重新思考诗人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察入口和美学路径。这种自发、原生、真诚、质朴、有痛感、直接与生命体验相关的命运之诗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新现实主义风格,修复了诗人的“社会发声”能力,是接地气的感动写作、灵魂写作。
    诗歌传播方式变化巨大。微信平台上不断刷屏的诗歌活动、事件和出版物备受关注。“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诗刊社”等微信公众号火热,朋友圈自发推荐各类诗歌,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诗歌群体和诗歌刊物,经常举办诗人雅集出版和诗歌朗诵活动。每天都在激增的诗歌微信公号和微信群给诗歌生态带来很大影响,甚至被认为给新诗的传播和生产带来“革命性”影响。在碎片化、电子化和APP移动临屏阅读语境下,诗歌写作、阅读和批评实现了即时性、交互性和日常化、大众化。诗歌回暖,成为本年度文坛热议话题。诗歌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个重要原因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起,降低了诗歌写作门槛。新媒体这种掌上阅读方式,使写诗突然成为80后、90后的一种时尚,写出来的作品亦可迅速得到广泛传播。
    3.散文
    2015年散文创作在语言风格、内容题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突破。
    王蒙《斯文济世 天下归仁》精辟分析了孔子学说的内涵,肯定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提出局限性。余秋雨《中华文化为何长寿》提出了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八大原因,张胜友《百转岁月 万里江山——客家,华夏文明的守护者》探讨文明守护这一文化大题,南帆散文集《泥土哪去了》探讨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王巨才《大地漫笔》、许淇《驼铃叮咚——赤壁羊楼洞欧亚茶驼古道》、刘华散文集《我们的假面》、赵柏田散文集《南华录》、李骏虎散文集《受伤的文明》等分别从不同的切面对中华文化进行审视。
    作家的个人感悟能够带给读者有益的启迪和深刻的共鸣。铁凝《幽灵之船——现实生活与创作灵感》以多年写作的心得和思考,把“灵感”这么一个难以捉摸的写作“要件”具象化。贾平凹《解读中国故事》以自身写作经验提出,真正的中国故事是真正融入到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来的。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张抗抗《赵一曼归来》、熊育群《旧年的血泪》、许俊文《父亲的黄昏》等记述父辈在战争中的经历,书写对战争的感受和对英雄的缅怀。
    对生活的诗意书写是散文创作的一大特色。李冰散文集《留给回忆》记述了与季羡林、马识途、杨绛等交往的贤人旧事,展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风范。韩小蕙《言者谆谆》记述张中行晚年的言行思考,刘醒龙散文集《抱着父亲回故乡》以深情笔墨回望记忆中的故乡。铁扬散文集《母亲的大碗》、乔叶散文集《走神》、魏平散文集《时光里的珍珠》、葛水平《服饰的活性和通达》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因子;鲍尔吉·原野《村庄里》等记述今日乡村的自然风物和人情世故,胡亚才《水的血脉》展现中原地区回民族的信仰与刚毅,朱鸿《不能想的父亲》、阎晶明《一个人和一种命运的逝去》等以人物为描绘对象;董桥《养字》、胡竹峰《墨迹》、耿占春《隐形书写》等表达艺术滋养生活的情致;邓友梅《我走过的道路》、南丁散文集《半凋零》、梅洁《迁徙的故乡》、丁帆《那年我的朝内大街166号》、宁肯《一个人的道路——我的自述》等均以个人记忆的书写填补历史的光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