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期以来的主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积极作用,这对于遭受“文革”重创的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然而,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发展与品质被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则表现出盲目性、庸俗性和过度的娱乐性。在大众文化的产销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常常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则常常被视为落伍而遭鄙弃。这种初级市场经济社会中常常遭遇的“劣胜优汰”现象,亟需国家治理的有效干预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养。 人们原本期待大众文化产品用各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幽默与轻松来减轻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荷,把人类的精神状况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对始料未及的“三俗”顽疾深恶痛绝,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反三俗”与文化变革的方略,以重塑公众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归根结底,文化是人化,对社会的责任承担主要表现为对民族精神传扬、对时代精神构建和对人的灵魂塑造与道德提升。“三俗”是物欲社会的影射,是对文化失去了起码的尊重和敬畏,与“通俗、风俗、习俗”无关;媚俗之可恶,在“媚”不在“俗”。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当前,大众文化的诸种艺术呈现中,其喜剧性出现了一些时代异变与精神偏差,与真正的喜剧意识和良好的审美品格悖逆,亟需坚决抵制和及时矫正。从艺术哲学视角看,喜剧性应该是一种“内在伟大与严肃”、“外在有趣与可笑”的“轻盈诗学”,是直面现实、迎接挑战的“举重若轻”,是撕破生活假象的智慧与幽默,而非粉饰太平、逃避挑战、浑噩和谐的游艺与杂耍。文艺绝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三俗”之风和过度娱乐化、奢靡化、道德滑坡等弊病必须革除;对于大众文化生产的段子化、杂耍化、拼贴化、感官化以及“养眼”与“愚乐”式审美噱头横飞等时疫,喜剧精神的坚守和文化自觉的矫正至关重要。借助有效的文化治理,焕发喜剧美学所蕴含的批判精神、智性清透和通俗智慧,构建文化消费的伦理精神和审美谱系,是重塑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