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白俄罗斯作家。她通过与众多“小人物”访谈的方式,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等重大历史事件。著有《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锌皮娃娃兵》《二手时间》等。2015年,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评价其文学成就: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我希望我能通过让各种人“发声”而尽可能呈现出世界的真实面貌,继而让这种真实可以治疗更多的人 我感兴趣的是人类孤独的灵魂都发生着什么,在我看来,世界正是由此而改变” 普希金和果戈理笔下的普通职员,契诃夫作品中的“套中人”,俄苏文学素有书写“小人物”的传统。40多年来,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巨大的耳朵”去倾听生活中千万个普通人的声音,通过非虚构写作的方法与形式,创造了不同以往的小人物的群像,这群像既汇聚为特定时代的肖像,又超越了具体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传递出一个艺术创作者对时代的探查、对人性的勘测。 8月19日,阿列克谢耶维奇携新书《二手时间》(中信出版社出版)出现在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的活动中。她如何看待文学和历史、现实的关系?文学在追求真理、表现不可穷尽的人性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使命和价值? 记者:你第一次访华时,送给翻译家高莽先生一本俄语版《战争中没有女性》,并在书上写到“纪念我们在伟大的中国土地上的会晤”。近30年后,你再度来到中国,中国发生了巨大改变,你怎么看待不同文化间文学交流的意义?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很高兴看到一个新的中国,一个充满信心、面向未来的中国,虽然我对中国当代文学了解得不是很多,但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交流非常重要。世界正在全球化,人类正在变成一个共同体,需要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来相互了解。 “如果说一个人是一粒沙子,成百上千的人就是历史” ——文学通过细节表现时代 记者:你怎么看待文学和历史、时代的关系? 阿列克谢耶维奇:如果说一个人是一粒沙子,成百上千的人就是历史。大多数普通人是难以表达自己的,我给他们加上了声音,让他们得以被众人听到。于是,他们虽然不能留下印记,但就这样走入了历史。 曾经有人问雕塑家罗丹是怎么雕刻的,罗丹回答说:“我是和石头搏斗。”我也是这样,我是和时间搏斗:我抓取的是被生活遗忘的“废料”,再将“废料”进行清洗和打磨,而后从中创造出艺术。如果说文献资料上的历史很多时候只是数字的话,文学就是要让这些人在遁入昨天的时候,还能留下他们的情感,比如踏上战场前的他们怎么和心爱的人告别。我很少用“小人物”这个词,他们其实传递出的是非常强大的痛苦,传递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情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