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丰碑评《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总汇》(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显然,这绝不仅仅是一部资料汇总,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学术研究的种子或萌芽,有待我们慢慢发现和展开。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多少巨变,学术研究又经历了多少曲折坎坷,而刘增人先生及其同事,能够有如此毅力,坚持不懈,说是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也不为过吧。刘增人先生自言“一卷编就,满头霜雪”,此中甘苦,是外人很少能够体会的。
    我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幸受教于刘增人先生,深感先生学识渊博。但那时不知道先生已有这样宏大的学术理想,只记得先生讲课极为精彩,不仅常有独到见解,谈起文坛故实更是从容不迫,似乎很多资料早已谙熟于心,那时就深为叹服。笔者后来走上这条学术道路,如今想来和先生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后来,虽然与先生不能常常见面,但都在一个领域内,对先生的学术活动自然清楚,更从很多学术同仁那里听到对先生学术成就的赞美,也很为先生高兴。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就有所谓的“资料派”和“理论派”之分,前者重视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再进行理论阐释,似乎具体的个案研究多一些。但如刘师,其实也有很多宏观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例如他和冯光廉先生、谭桂林先生合作出版的那部《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后者则多是纯粹理论的阐释,更多是宏观论述,虽然精彩纷呈,但在我看来,有时不免有空疏之感。其实,这不过是学术关注重点不同,本无高低之分,但似乎总有人对前者瞧不起,说他们不过是“收集资料的”,言谈之中很是不屑。不过,我很想知道的是,很多所谓的以理论阐释见长的学者,他们在学术研究中,难道就真的不需要掌握资料,不需要吸收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么?
    回想五四那个时代,无论是鲁迅还是王国维抑或顾颉刚,无论是陈寅恪还是他的弟子辈钱锺书,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所为人敬佩的,不仅是其学术见解,更有其深厚的学术功底,而这功底,难道不是建立在对学术资源的掌握之上?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除了其先天的禀赋,恐怕还是要后天付出艰苦的努力吧。
    在论文满天飞、成果日日新的今天,如果有更多的学者能够沉下心来,像刘增人先生这样,积数十年之力,出一部厚重之书,才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大家都是红尘中人,不可能饿着肚子研究,那就各自斟酌、各自珍重。不过,如果我们对那些真正从事学术研究者不能给予最大的尊重,那才是学术界的悲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