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访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戴伟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永杰 参加讨论

    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诗歌创作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佳句名作。那些被世人传诵了千年的诗歌,很多都是诗人在艰辛的流寓生活中写成的。有人说,如果没有唐代诗人的流寓经历,或许唐代诗歌的内涵会贫乏许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伟华表示,“流寓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流寓文学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流寓”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现象,古今中外皆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流寓文人和流寓文学具有何种地位?
    戴伟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流寓文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流寓文学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类型。首先,我们必须对“流寓”这一文学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它主要体现为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在空间上的位移,这种改变可能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流寓”可以包含“贬谪”一类的概念,反之则不行。贬谪对文学的影响,学术界有较多的探讨,基本已成定论。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每一时期都有流寓文人和流寓文学的产生,它有一定的延续性,其创作队伍庞大、作品数量众多;从共时性的角度看,与同时期因其他因素催生的文学作品相比,流寓文学无疑更加独具一格,作家在运动中的生存体验千差万别,形诸文学必然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样。就单个作家而言,以屈原为例,如果没有流寓的经历,可能不会产生《离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会那么高;以一个群体言之,以中唐作家群为例,若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没有流寓的经历,或许无法造就中唐文学的辉煌。因此,可以说,流寓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文学一向富于表现的特质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在于其广,一在于其深。
    地域文学史要纳入流寓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学者称,“流寓文学应该是地域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戴伟华:地域文学事实上涉及的是人地关系,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切入点也比较多,如本贯占籍、隶属阶层、南北划分、文人的移动路线、诗人群、文化景观等,我在《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另外,在这一研究视角下有静态和动态的分别,静态的研究只能解决人地关系的部分问题,而动态的人地关系才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动态,是指诗人离开本籍而流动进入其他地区的运动状态。诗歌创作地点并不由诗人占籍所决定,而是随诗人的活动来确定的。流寓文学是动态的,地点的改变往往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这种改变再加上其他的因素,比如政治贬谪,影响力会更大。如此看来,地域文学史的书写的确应纳入流寓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提出“强弱势文化对照”的研究视野,那么刘禹锡在流寓连州这个唐代典型的“弱势文化区域”后,其文学创作有哪些变化?
    戴伟华:从强弱势文化角度重新研究流寓文学,事实上也关系到士人空间位移问题,即从京城移入边远落后地区。从物理空间看,士人是由强势区移入弱势区;从文化素质看,士人以强势的文化素质进入落后的文化弱势区;从士人身份看,由强势的京城官僚变为惩罚的对象。认识到这种强弱关系的改变,必然会使研究深入一层,利于更好地去阐释贬谪士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创作。刘禹锡流寓连州,他的身份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当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发生改变时,相应地他的文学创作也会有所不同。
    刘禹锡在连州,远离京城的政治风云,可以感受当地的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因此他的诗文较多地就地取材。进入连州这一弱势文化区,其创作在传播上有一定的限制,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唐代毕竟还是属于手抄本的时代,作品的流通传播不如印刷本时代那么便利,再加上戴罪的身份和所处之地的荒远,更是难上加难。每一种困难阻碍,事实上也是一个契机,重新进行审视之后,反倒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生存环境的改变,给刘禹锡的创作以更广的题材来源,提升了文学的表现力;作品传播的不易,让刘禹锡主动更新语汇进行创作,获得了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流寓经验:提升自我 改变他乡
    《中国社会科学报》:唐代是我国流寓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大量诗人文豪贬谪流寓他乡。这一现象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戴伟华:贬谪流寓他乡,直接改变了文人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会对其创作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道,“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人在不断适应陌生的环境时,难免心生寂寞之感,李白写诗“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酒是一种排遣烦闷的方式,而写诗作文无疑是更高级的方式。贬谪流寓带来生存环境的改变,一方面拓宽了文人的视野,让他们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另一方面锻炼了文人的心智,让他们所表现的情感更为细腻自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量诗人文豪贬谪流寓他乡,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生存环境的改变,既促使唐代文人主动接受前人的优良传统,如《诗经》风雅精神和《离骚》骚怨精神,又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诗歌风貌,如边塞诗、贬谪诗。如果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很难造就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上,仅以唐宋为例,柳宗元、韩愈、苏氏兄弟等文豪都曾因政治上的失意而流寓岭南,在您看来,这些著名文人的被迫“流寓”,给流寓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戴伟华:古代文人政治上失意,对于他个人来说有其不幸,但对于流寓地而言无疑是一大幸运。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在地域上仍属蛮荒之地,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像张九龄这样位极人臣的本土人才实属罕见。文人流寓岭南,虽然在心理上感到非常郁闷,但在行动上却对当地有很深远的影响。以刘禹锡流寓连州的影响为例,首先是在政治治理方面的贡献,刘禹锡刺连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如《连州刺史厅壁记》)、关心百姓疾苦(如编医书《传信方》)、注重民族团结(如《莫徭歌》),促进了连州的稳定和发展;其次是在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即是刘禹锡的学生,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各地儒生争相前来求学,这对于当地的文化风气无疑影响巨大,此后连州人才辈出,“连州科第甲通省”、“连州风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柳宗元之于永州、柳州,韩愈之于潮州,苏轼之于惠州、儋州,莫不如是。即至今日,他们的作品仍是当地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