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学研究不能愧对人民与时代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顾炎武在《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中表达了他对文章的殷切期望——“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跃进认为,在文学与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文章要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学术研究根本的问题就是“为了谁”的问题。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传统,在今后应当认真反思,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整隔了72年。72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从未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许多观点都是根据当下的新形势而提出,比如人民的范围比“工农兵”更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我们要甘心做人民的小学生。在陆建德看来,这意味着尊重和学习广大人民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奋斗拼搏、积极向上的心态。当前,颓废、萎靡之风存在于文艺界,但在真正的人民大众中非常少见。因此,文艺工作者一定要面向生活,给自己制定高标准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作品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党圣元称,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文艺传播领域,无论是文艺创作、文艺生产还是文艺传播,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传播机构,都不应回避社会责任和担当。必须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个当前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最大敌人保持高度警惕。 “现在一些人的作品很少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形象好像已跟他们毫无关系。一些作家已经羞于正面歌颂中国了,似乎觉得这很廉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飞尖锐批评了忘记民族精神的倾向。他表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句空话。文艺在塑造民族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非常重要。文艺怎样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要将一个民族的精华表达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