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童庆炳:让“人民的文艺”引领时代风气(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王斯敏 张胜 参加讨论

    记者:“人民”,这个字眼在总书记此次讲话中高频出现。这透露出什么?我们知道,您在较早的文章中就曾提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文学应该是“人民文学”。
    童庆炳:人民和人民的实践,这一点总书记是当作中心观点来讲的,是贯穿讲话的一条红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个道理总书记讲得非常透彻、非常精彩。他一再强调:“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我认为,这些表述把列宁“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更加时代化、具体化了。
    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看,首先,人民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其次,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最后,作品的成败高下,不是由评论家说了算,而是由人民群众说了算。所以在各个层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民群众是文艺的中心。我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我们是为人民而艺术;我们当然也要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但这种情感是和人民群众的情感洪流融汇在一起,与实现中国梦密切相关的。
    文学艺术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只能从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中来。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曾说:“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今天,总书记用有力的语言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可见,文学能动地反映生活。没有生活,没有对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就没有文学。作家莫言之所以能够写出好作品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在于他始终把自己生活的那块土地、那里的人民看作写作的源头活水,“眼睛始终向下”,所以笔下有生活、有力量。他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源于故乡,超越故乡》,他甚至连别的地方发生的故事都要挪到“高密乡”来写,所以他的作品能够受到世界人民喜爱。
    记者:总书记讲话中反复强调的还有一点:文艺对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您对此作何理解?
    童庆炳:伟大的文艺作品是永远开不败的花,它会流传万世,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我们今天很多感情都包含在李白、杜甫的感情中,已经被先辈作家们表达得非常动人。中华文化成为今天这样的文化,是跟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独特性密切相关的。精神产品具有独特的力量,它不是一般的说理,而是传达、激发感情。比如我们那代人,很多都是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红岩》等文艺作品,受到情感的激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决心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应当看到,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导向性,是和当今激烈的价值观交锋、很多现实弊端对人的影响相关联的。今天,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急速发展的时代也带来了一些丑恶、卑下的东西,无形中影响着人的精神面貌。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文艺的力量,抵御邪恶与卑下,张扬起时代精神的大旗。真正优秀的作品往往会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大大提高一步。因为我们被文艺的力量打动了,心灵得到净化,对丑恶现象的抵御能力就会提高。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里,从“文学价值论”的角度进行了专门论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