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评论是有生命的学问——访评论家肖云儒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真理越辩越明”本应是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之间良性循环的应有形态,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文学评论界有时也会呈现为“一团和气”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引用鲁迅的话,提醒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发现“好苹果”,更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这引起了文艺工作者的共鸣。1940年出生的肖云儒从事文学评论50余年,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评论是有生命的学问”,“评论家人格的提升是最关键的”。
    记 者:在去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当前文艺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对我们的文艺批评也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最近,中央提出要加强文艺批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要光说好话,要有好说好、有坏说坏,鼓励文学批评要敢于批评等等,这些对我们的文学批评都起到了指导作用。您是有几十年经验的文学批评工作者,您觉得现在我们的文学批评出现了什么问题?
    肖云儒:当下的文学批评当然有很好的一面,但它的主要问题我想用8个字来概括:“外围沦陷,主体内闭”。所谓“外围沦陷”,因为我们的文艺批评话语在最近10多年到20多年的时间里是被市场的需求、读者的需求所包围的,这就使得主体话语难免会被碎片化、边缘化,那样,文艺批评就失去民众对它的信任。这其中有很复杂的原因,文艺批评家如果跟当下鲜活的文学现象无法交流,就会形成“主体内闭”的局面。现在的青年人、网络作家以及广大读者的趣味、心理,很多批评家是不清楚的,所以跟他们无法交流。这样就使得文学批评成了自言自语、自说自话,不可能对当下生活有针对性。
    作为一个老评论工作者,我觉得文学界现在要认真思考当下的文艺评论体系,要思考构建文艺评论的中国体系。我们古代文艺评论是东方审美体系的,五四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界开始大量借鉴西方思潮,这让我们的批评反而没有体系了,把传统东西丢了,又没有很好地糅合西方的体系。现在要认真构建文艺评论的当代中国的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现代语境下恢复东方审美传统,打通传统跟现代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所谓主旋律不是指社会主旋律,而是文学主旋律。文学主旋律是真善美,而真善美的表现方式是多样化的。所以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要在不同中找到和谐的部分。其次还要处理好精英批评和公众批评的关系。评论必须是面向大众、面向读者的,是要跟民间话语能够接通的。还有就是要跟作家、读者有心灵的交流,发掘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者的内心世界,评论文章才能有生命的温度。
    记 者:那么您认为,文学批评到底应该怎样引领创作,引领阅读?
    肖云儒:我们当下的评论对公众的引领是不够的。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文学评论家的理论素养不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考能力有待提高。评论家人格的提升是最关键的,评论家必须有非常成熟的人格,有充盈的生命激情、丰富的人生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跟作家是一样的,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作家是用形象去表达,评论家是用理性话语来表达。
    理论是可以学科化的,而评论不能学科化,评论从来都是生命化的,评论是有生命的学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重新建构评论家的主体性,这里面除了理论建构、价值建构、文体建构等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建构、人格的建构、人生体验的提炼和升华,只有这样,评论家才能以一种充满激情的审美姿态投入到欣赏和解读过程中去,才可能感动作者、感动读者。
    目前的文艺评论需要一批懂得生活的人,要一代一代地培养懂得时代变迁、生活变化的作家,评论家也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年龄差距过大的评论家和作家之间一定是有隔膜的,这个不能苛求。所以我们目前需要培养年轻的评论家,他们更了解最新的生活,了解民众情绪、时代情绪,更能与读者和作者产生经验的共鸣、生命的感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