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马克思文化经济学的当代重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牛殿庆 参加讨论

    继专著《审美生产主义:消费时代马克思美学的经济哲学重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出版之后,刘方喜又出版了专著《批判的文化经济学:马克思理论的当代重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这是刘方喜近些年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尤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文艺美学和文化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和重构的结晶。近些年来,继陆梅林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和艺术》之后,刘方喜主持编撰了130多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刘方喜这种扎实而全面的原始文献研读、梳理与清晰而坚定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在当下理论格局和学术生态中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思想理论界比较重视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等,却不甚重视马克思原著;比较重视研究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却很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于是,西方人说马克思过时了,我们就觉得确实过时了;西方人说马克思的理论还有点道理,我们也跟着随声附和——但不会由此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确实依然具有巨大力量,当然也就无所谓理论自信。而刘方喜却不然。由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尤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文艺美学和文化理论有深入、系统的梳理和重构,刘方喜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有相当的理论自信。这是从专著《批判的文化经济学》不难看出的。
    首先,《批判的文化经济学》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文化现实及西方各种时髦理论的批判贯穿着清晰而坚定的理论立场。该书强调自己的研究是一种“批判的”、“人文的”研究,而非“中性的”、“价值中立的”研究。该书第一章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把西方这些理论思潮的总体倾向概括为“去经济学化”。马克思后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是以批判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或所谓经济主义、经济决定论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在这股社会批判理论思潮中,“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文化经济”、“文化资本”、“符号经济”等范畴相继出现。而这些范畴及其相关理论又与20世纪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转型中“文化与经济高度交融”这一现象密切相关。西方这股社会批判理论思潮,在社会批判、意识形态分析等方面对马克思思想有所继承,而与马克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只关注与经济交融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当代文化活动中身份认同、意识形态斗争,而疏离于经济活动尤其实体经济——凡此种种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显然有所偏离。该书还分析指出,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整体理论格局中,非批判性的主流经济学与批判性的文化研究,貌似截然对立,但两者形成的合力却存在掩盖马克思批判性的剩余价值理论巨大理论意义的倾向。在对马克思后西方相关理论思潮总体倾向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也是在对西方批判马克思进行反批判的基础上,该书清理出了自己清晰而坚定的理论立场:“回到马克思”,重构历史唯物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