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创作有“中国元素”的童话(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所以,我的童话开宗明义,就是要替贪玩的“野孩子”撑腰打气:无论以什么借口,压抑我们的天性,不让我们好好玩,天理难容。不要拿孔孟之道来吓唬我们,孔子的志向如此;孟子也说过:“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一句话,童话源自童心,童心就是好玩儿。而我写童话的初衷,也正是梦回童年夏夜,听老爷爷讲各种传说故事。我的假想读者不是别人,正是童年的自己,也是我的孩子。
    而回到“中国元素”,再说说《布谷鸟》名称来历。照民间说法:“布谷”即是“不古”,因此,布谷鸟的叫声,表示对逝者的祝福与安慰。
    王淑丽:可对于一个孩子,这些问题会不会太深奥了?有关生死问题,孩子是否能接受、理解呢?
    王以培:我的孩子今年8岁了。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其实,孩子常常思考生死问题。比如,爷爷去世了,他会一直问:爷爷到哪里去了?我于是写了《布谷鸟》的故事,回答孩子的疑问,让他跟着布谷鸟的叫声,去梦里见去世的爷爷。还有《金顶山》的故事,也是写一个孩子漂洋过海,到金顶山见去世的爷爷。当然,我的童话并不都是这些,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故事,还有我这些年在三峡采风时,得到的长江边的民间传说故事。
    王淑丽:那么,个人创作与现成的传说故事间的关系是什么?
    王以培: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我们的童话故事,只是将传说故事改写、整编一下,就算不上是原创童话了。这里,我并不是为原创而原创,只是我的创作经验告诉我:最好的童话来自现实、历史,但同时,也源于自身的感悟与创作。
    比如,在第三辑“大河涨水”中,我写了一个“梅溪河”的故事——故事源自我旅途中的发现和亲身体会——三峡涨水,真的淹没了白帝城下的梅溪河;我屡屡寻访淹没区,看见羊群排着队,在山坡上吃草,太阳一照,看起来就像一条银光闪闪的河流。就这样,我获得了灵感,写小羊为了感激梅溪河“每年春天,总是把草润绿了给我们吃”,于是赶在大河涨水之前,将梅溪河背上山——后来梅溪河变成了一条瀑布,“瀑布飘坠时,梅花缤纷坠落”。
    再比如,我在长江边,常常看见许多辛劳的母亲,坐在江边绣花、纳鞋垫,绣出的花鸟金鱼活灵活现。于是就有了《金鱼鞋垫》的故事。
    还有很多“中国元素”,多亏您的提醒,您不说我还没有那么明确意识到呢。
    王淑丽:我相信时间,相信真正有生命力的故事,最终必定会赢得读者。
    王以培:这一点,我也深信不疑。我只怕自己的童话写得不够好,不怕好的童话没有读者。
    还记得小时候,我喜欢翻箱倒柜。有一次,翻出了我姑姑在民国时期用过的一本高中语文课本,纸都发黄了,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深刻。其中有许多古诗词,我喜欢,就背下来。后来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 中看到,才知道它出自宋代话本《碾玉观音》;写一群文人闲来无事,在讨论春天为什么会过去,有的说是因为春风的缘故,有的说因为春雨,有的说因为东风、柳絮……个个有诗为证。我由此得到启迪,写了《古城的秘密》——
    说从前有一群文人闲来无事,在城头讨论这座古城之所以长存的秘密:有的说,是因为静女,有的说因为商女,有的说是烟、是雨、是因为“台城柳”,人人有诗为证。由此,我也想让孩子们读到这篇童话时,顺理成章地背诵一些古诗,更重要的是,理解我们的先辈精神实质:我们是怎样一个民族,在精神气质上,与异族有何不同。然而,最终的落点与核心还不在这里,在结尾处——
    听见议论,诗人韦庄从不远处的城头走来,说道:也不是静女之静,也不是商女之伤,也不是城中烟雨;城池安宁,只缘于台城垂柳。有诗为证: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果然,抬头望去,柳色如烟,从城头散开。
    而正在此时,一群孩子从城外的森林里跑来,迎着风雨,唱着歌儿,一路回家。
    一位老人信步走来,叹道:诸位该醒醒了。瞧,城外的大河正在涨水;这古城的兴亡安危,还得看这些孩子!
    众人听闻,如醍醐灌顶。举目仰望,但见这位老人,身材高大,气宇轩昂,慈祥的目光里,有旭日东升。
    落点又回到风乎舞雩,咏而归,但这里的意义又有不同,这也是我对传统的理解:我们不能一味沉醉、沉湎于所谓“优秀文化传统”,让孩子都变成“孔乙己”,“之乎者也”有什么用?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出一批健康、强健、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
    王淑丽:这就是你所理解的“中国元素”?
    王以培:正是如此。但话说回来,所谓“中国元素”,最终只有化在血液和生命里,变成真实的爱与光,才有价值、有意义。反之,那些陈旧的病态美,如同束缚心灵的“传统教育”,无论过去、现在,都是有害的。因此,篇幅所限,我最后再说一个童话,《流浪汉和他的布口袋》——
    从前有个流浪汉,在世界各地漂泊旅行,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它装进自己的布口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