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钱谷融:人的问题,应是文艺不离不弃的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辛 雯 参加讨论

    文艺报:读书做事,讲究自然而然,万万不可急功近利。但读书还是有得法与不得法之分。
    钱谷融:是的,读书要静得下来,要有闲心。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天地,不能整天塞得满满的。如果都是别人要你读,今天读这书,明天读那书,很长时间都在忙于应付外界的事务,而没有自己的内心要求,那样的读书,乐趣大概不会很多,或者变成了读死书和死读书。记得小时候读书,读《三国演义》,刚拿上手就有点放不下,真可以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真正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能够使你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好恶爱憎的感情。这种感情,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将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中去,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今后的处世行事中都会发生作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富有诗意和情致,让人感到美,让人感受到强大的理想憧憬和抑制不住的向往力量。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所以,我读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与读20世纪的作家作品,感受是有点不一样。有人说,20世纪西方作家的作品,是思想力量盖过了情感力量。但我以为,诗意与思想力量,在文学作品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会因为思想性太强,而诗意反倒减弱了。如果真是思想性压倒了诗性,那就说明这种思想不是诗性的,也不是文学艺术的思想感情。在一个真正的作家艺术家身上,思想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是凝为一体、相互支撑的。
    文艺报:您是不是对20世纪以前的作家作品特别喜欢,而对之后的作家作品有所保留?
    钱谷融:这或许与我接受到的教育以及个人喜好有关吧。我喜欢有诗意和情致的作品,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像陶渊明的作品和《世说新语》,语言平实简洁,但情深意切,耐人寻味。外国作家作品,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确是充满诗意,令人难忘。这些作品的魅力,首先来自作家本人,他们自己有真情实感要表达,不是为文而造情,矫揉造作。他们为周围的生活所触动,真情流露。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少年情怀与人生坎坷的对照,以及后来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脱,真正是展现出陶渊明的真性情。所以,真情实感,不是单单拘泥于一点个人的恩恩怨怨、情感得失,而是由己及人,推展开去,有一种豪迈超越的胸怀和不为物累的远见。还有就是《世说新语》中对士人精神面貌的描写,寥寥数语,神韵毕现,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篇篇精彩。
    文艺报:那么,您对20世纪中国的作家作品有些什么看法呢?
    钱谷融: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评价是不高的。好作家不多,堪与世界文学史上一流作家作品相媲美的东西,更是凤毛麟角。鲁迅大概是个例外,我爱读鲁迅的文章,沉郁顿挫,不拘形式,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有传承,有创新,的确了不起。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自己的小说被人认为有着“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这句话很恰当地凸现出鲁迅小说的价值。他与当时的新文学家创作理念上有一个根本的差别,其他很多人是在尝试,做文学实验,而他不是。读他的《〈呐喊〉自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使命感非常强的人,他要呐喊,要捣毁“铁屋子”。这与那些专注于文学改良,热衷于文学实验的创作,心态上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同的。文学不能太过于工具理性,文学是艺术,是与人的感情生活相牵连,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我觉得20世纪中国文学好像还处在一种文学实验的摸索阶段,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格式,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学比较,显得非常突出。中国传统文学,有变化,有贯通,一步一步下来,纹丝不乱。而20世纪似乎有点“慌乱”了,一会儿全盘西化;一会儿弘扬民族文化;一会儿文化激进,一会儿文化保守。这都是“慌乱”的体现。有的研究者说,这是因为战乱和政治动荡,使得创作者和研究者无法沉下心来潜心创作和研究。我想这还不是主要的。像魏晋时期,社会那样动荡,但士人们的表现以及他们创作的作品,堪称经典,影响至今。为什么同为战乱和政治冲击,那时的士人能够沉着应对,写出流芳千古的不朽名篇,而20世纪以来的作家,就少有这种作为呢?20世纪中国,遭遇千古之变,情况当然比传统社会要复杂,但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作家、研究者在创作上应对世界的能力反倒弱了很多,这会不会与作家、研究者内在价值世界的震荡与混乱有关系?如文学中人与文学的关系,可能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作家和文学研究者,心里如果没有人,不关心人,不以同情的态度关注社会上人的种种存在状态,这会影响、甚至削弱他们的创作和研究质量。我今年已经90多岁了,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阅读、交往,对今天的新锐作家的创作了解很少,不知道他们在写作时关注哪些问题。文学创作和研究,各个时代可以有自己的热点和时代问题,但也有相通和一以贯之的问题,我看人的问题,应该是文学艺术始终不离不弃的重要问题。(辛 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