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安东尼·杜尔访谈录:“另类”的二战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安东尼·杜尔的新作《所有看不见的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着重描写法国和德国两位少年的战时人生历程,美国《兰普斯杂志》的南希·史密斯就该小说的创作采访了作者,本刊特刊发译文。
    南希·史密斯(以下简称“史”):对于《所有看不见的光》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这本小说不同于您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小说的结构也非常让人着迷。能谈谈您是怎样或者为何采用这样的结构吗?
    安东尼·杜尔(以下简称“杜”):我尝试这种结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试着用各种简短的方式来写作。2005年,在短篇小说《三峡大坝“村庄113”》中,我第一次采用简洁明了的标题形式。后来在《记忆墙》中,我继续使用这种模式,这个故事由简短的章节组成,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标题。在《所有看不见的光》中,叙述者在人物角色之间来回变换,我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的。
    “片段式写作”着实让我着迷。不管是多短的章节,只要能提供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描绘小巧的、可控制的缩影,通过精练和净化,组成一个个完整的小故事,我都是极为喜欢的。
    但是你的说法大致是对的,这是我第一次采用严格的二元结构写作——“AB-AB-AB”的模式,即玛丽-罗拉——维尔纳——玛丽-罗拉——维尔纳……我不断地在两个主人公之间转换,以保持章节的对称。我发现,将一个主人公悬置几页不理,而是转向另一个主人公,这有点像传统的叙事模式,因为读者停留在悬而未决之中,急于想要知道暂停的那个章节里的故事情节。我也很喜欢成组地组织章节,看看创造出来的模式到底是什么样。
    最后,我觉得这种结构可以给读者提供反应的空间。我要求读者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紧跟两位青少年主人公的脚步,所以我希望读者能够在章节之间有一个停顿间隙,能看见一些空白的地方,能够在陷进去之前暂时放下一会儿。
    史: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整本书的景物描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几乎和人物形象一样让人难以忘怀。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有对美丽圣马洛的描写。选择这个特定的时空,您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杜:第一次看到圣马洛的时候,我就爱上了这个城市,那是一个被自然环绕又壁垒相护的地方。所以,我想捕捉到这个城市的理想状态,这里给我的感觉几乎是幻想与现实掺半。潜意识里,这部小说受童话故事的影响,比如说,维尔纳和尤塔长着雪白的头发,却身处煤烟洼地;福尔克海默是食人魔鬼;玛丽-罗拉是个盲眼姑娘,却比任何人看到的都多等等。要为一个童话的高潮部分选择岛屿要塞做背景,圣马洛看起来似乎是个完美的选择——的确,它是一座有着真实历史背景的城市,然而它也是一座想象的城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