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现代批评观:用耳朵来“阅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 王 涛 参加讨论

    来自小说内部的回响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百年孤独》的开头,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十八件事,一点都不夸张:文体、腔调、措辞、情绪、嘲讽、节奏、步速、叙述在场、叙述态度、时间框架、时间掌控、地点、主题、母题、期待、人物、视角、导读。有些质疑?就让我们一一敲响这些沉睡的声音。
    一个词就足以识别出小说的作者,夸大其词?那就谈谈海明威的形容词,你可能会说“开什么玩笑”,每个人都知道他句子简单:主语-谓语-宾语-完毕。对了,你把握非常准确,海明威几乎不用形容词。不过,他有限的形容词却是相当“美妙”。
    想象一下,用一板一眼的腔调替换那个世故顽皮的叙述者来讲述《傲慢与偏见》那个伟大的开头会怎样?“有一条真理举世公认:拥有大批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个妻子。”这可能是个灾难。叙述声音无足轻重吗?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恰当的叙述声音可能会毁掉一部世界名著”。
    不过,小说的声音并不总是很清晰。19世纪一切都有解答的小说时代过去了,进入20世纪后的小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拥有两个结尾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结束于未完句子的《所罗门之歌》、进行自我解构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仅如此,叙述本身也出了严重问题。
    当你沉浸在一本小说中时,突然一个冒失的“家伙”声称:“我正在讲的这个故事。完全是想象的,从未在我脑子之外存在过。”“本章里,故事略停。”“我是这样来构思这篇小说的……”天呐,叙述者一脚把你从小说世界中踢了出来,小说怎么了?没错,你开始遭遇小说的“邪恶”角色———“元小说”。不过,这仍然不是最糟的。
    福克纳“阴郁沙嘎而带惊愕意味”的嗓音和“梦幻般、占着上风”的尘土与海明威无法确定其固定含义的“美妙”大教堂,前者的语言是信息爆炸的瀑布,后者则是暗示克制的溪流,两种极端的方式却达成了最不可思议的共谋:真的会让你不知所措。你开始祈求朴素的叙事。但很遗憾。
    因为,小说声称:在根本上,人类本身就是暧昧的。我们常常意在言外,或笨嘴拙舌地为自己辩解,行为与信念常常自相矛盾,在世人或者自己面前掩盖大部分真实的自我。于是果断的逻辑是:如果小说真实反映人类的存在,那么角色就必然要具备模棱两可的天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