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小说创作断想三则(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伊格言 参加讨论

    终极悖谬
    有一种昆德拉式的情节公式是这样的:一向没有明确政治立场的主角A某天意外被人检举了──检举人或者出于误会,或者出于私怨,遂向有关当局告发主角A密谋叛逃,或对组织有二心,或意图颠覆政府,等等。于是审问与罗织开始了。原本满不在乎的A(作为一位无辜者,一开始满不在乎是极合理的)蓦然惊觉,自己竟真有可能就此被诬陷罗织下狱。A无法忍受,为了自保,只好密谋叛逃──叛逃成功后,A遂名副其实地成为一叛国者,完全吻合有关当局最初的指控──无比讽刺且无比意外地。
    而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小说本体论(是的,本体论,请姑且容我以此暂名之)。昆德拉认为,好小说的义务是指出生活中的“终极悖谬”,是“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而此一“终极悖谬”的意义即是“在那里,所有存在的范畴突然改变了它们的意义”。
    “存在的范畴”──这话有些拗口,但并非不可解。以上举昆德拉情节公式为例:“不关心政治者”是某种“存在的范畴”(某种生命形式),然而随着小说往前迈进,这范畴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叛国者”──“在那里,所有存在的范畴突然改变了它们的意义”,此意即“终极悖谬”。
    个人认为,这确实是昆德拉对小说本体论独具慧眼之论述。我不谙法文,或许没有能力判断昆德拉“终极悖谬”之准确意义,但大致如此。然而我必须说,“悖谬”此一词或许极易令人联想至“对立面”──原本毫无政治自觉且毫无谋反意图的主角A最终成了叛逃者,这看来确实是情节上一次鬼使神差的急行军──向原初状态的对立面。但事实上,优秀的小说(之可能性)远远不仅于此。有时你不见得一定要走到原初状态的对立面(180度大转弯)。多数时候,或许你只要走到另一个范畴,也同样足以呈现生命本身的荒谬与神秘了。
    人物个性鲜明?
    传统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有个一点也不新鲜的要求:个性鲜明。我认为这概念直觉上看来正确(谁喜欢看一本人物个性轮廓模糊的小说呢?),挖掘下去却难免千疮百孔。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本质上并非真实人物,在该篇小说之前,该人物并不存在;而在该篇小说之后,人物也终究无法续存。人们之所以希望小说人物个性鲜明,那也终究只是“模拟论”作祟而已。
    “模拟论”何也?我暂且采用最粗浅的、“技术上”的说法:“模拟论”就是希望作者遵守与读者之间不成文的默契──“我们暂且把这一切当作是真的”。这非常合理,因为这本就是读小说的默契之一;也因此,读者们也理所当然地希望在小说中遇见“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仿佛你在日常生活中便会遇到的人物”。
    但很不幸地,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你在生活中遇见的“活生生的人物”,并非个个性格鲜明。就有那么些人(而且可能还不少)仿佛集中庸之大成──他可能不特别帅、不特别美、不特别有情、不特别无情、不特别聪明、不特别笨、不特别高尚、不特别低劣,一言以蔽之,不特别有个性。第二,小说中人物的呈现形象,其实与其份分高度相关:戏份多,事情多,冲突多,个性自然易于凸显;要是戏份少,甚或只是个龙套,那么非但个性难以鲜明,即使个性鲜明(把握出场的极短暂时刻做了些令人印象深刻之事,一词状之曰:抢戏)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龙套过度抢戏本来就不是好事。第三,由第二点延伸而来的推论是,小说人物个性是否鲜明,也与小说篇幅直接相关。长篇小说主角容易凸显其个性;而短篇小说配角则不易凸显其个性。而无论以上一二三点,全然与小说的艺术成就无直接关系。
    于是我们终究得问:那么这样约定俗成的看法(小说人物必须个性鲜明)究竟由何而来?个人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基于“好看”──人物个性鲜明,因之令人印象深刻,亦因此令读者感觉小说好看。其二,基于写实主义传统。换言之,在许多现代主义小说中(如:卡夫卡),较之于写实主义小说,要找出个性较为鲜明的角色是困难得多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