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指南(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董学文 参加讨论

    
    通过文本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对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价值。
    “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我们必须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这个原则。它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来强调文艺的“不可替代”作用,认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就给我国文艺理论建设铺展了新的背景和底色。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又“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就在功能和价值观领域提出了步入新世纪才面临的课题。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艺”概念的重申,对其本质的界定,有着鲜明的针对性。这种界定,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而且对当代文艺的人民性做了新的揭示。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史角度考察,集中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核来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现方式和路径,这种理念给建构中国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开拓了无限的空间。譬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理论上如何去界说这个“中心”,在题材和素材上有何约束和要求,其“导向”功能怎么体现,这些都有必要从学理上加以阐明;又如,以往的文艺理论习惯称“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但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两者是什么关系,也需要给予理论上的有力阐发。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讲话鲜明地指出了“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种观点,把作品优劣同对人民态度关联起来考察,张扬了唯物史观见解。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些表述,充满了感情和智慧,充满了辩证法,在理论上是个创造。
    讲话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也极大地增添了文论的“中国的”元素和精神内涵。 这不仅出色解决了文艺理论上批判与继承的关系,而且为未来的文论建设创造性地铺设了一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很可能形成一种更加科学系统的模式。
    四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讲话中有许多新颖的提法。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家要有“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文艺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文艺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等等。这股清新的文风,让我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艺的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要创造出新格局和新面貌这是必然的。而要创造出新格局和新面貌,势必就要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产生的机制性特点和结构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直面这些问题,分析了诸多负面现象,把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威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评论工作,提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对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准绳和信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质之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美的发现”、“美的创造”、“审美追求”、“文质兼美”等等,这些词汇和概念不仅使文艺理论增添了诱人的光彩,而且也预示着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之间适度融合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这在文艺理论建设上,同样是如此。建构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一方面要对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坚定不移地坚持,另一方面要靠实践来衡量和检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需求,是要靠破解实际的文艺问题来促进和推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很强的实践功能,一旦被群众和文艺工作者所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因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发展和创新,就要敏锐地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切实增强理论的现实感和针对性,努力解决纷繁复杂的文艺实践中那些带根本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接地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