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必须要有个性 王 琪:“一个作家首先随时都要保持一种状态,就像狙击手一样,就像猎手一样,就像运动员一样。”这是你曾说过的一段话。其实在十几年前,我就听圈内朋友说,“老邱”是一个精力旺盛,创作非常勤奋的人,你这种状态,令很多人望尘莫及,以你斐然的创作成就,堪称当代中国文坛中青年作家的领军式人物,这种“作家的姿态”原出自哪里,能让我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吗? 邱华栋:哎呀,其实从内心里说,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喜欢文学而已。自己能不能写出传世之作,那我都没有想。但我的确是一边阅读,一边有较劲的心里,看到好的作品了,会想,我能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于是我就经常这么规划自己。 王 琪:很多朋友说你待人随和,具有文人身上那种少有的快人快语的豁达性情,对于生活中的自己和创作中的自己,你怎么区分和看待?作家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在很多作家缺乏个性的时代,你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邱华栋:呵呵,是,我当了20多年的编辑。当编辑,就要为作家、作者服务,就会收敛个性。但进入写作状态,还是要狂想,要大胆些。必须有个性,否则写作没有意义。我觉得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作家,写作的题材有个性,写作的资源不一样,都很重要。就我自己而言,我还在写我想写但没有写出来的作品呢。 王 琪:作家须有宽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谱系,在这个泛阅读的时代,文学变得轻飘起来,纯文学似乎更为边缘,你认为一个青年作家应该怎样有选择的去阅读名目繁多的书籍,才能不使自己的创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邱华栋:我读书经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或者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这是一个人刚开始接触书的时候,他就像一张白纸,他什么都吃进,他求知欲极强,他非常想也非常需要读书,他必须读书,于是他见书就读了。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这样,很少有我不读的书,凡是我见到的、感兴趣的,我统统去读它。不加鉴别,没有太多选择,凡是应该读的书都去读它。大约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都是古文的。我半懂不懂,连蒙带猜地读完了它们,有些地方还配合小人书看。这样看起来就更好懂一些了。我现在记得阅读过的书,还有《中国动物故事集》,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狼王波洛》等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童话,就记不得了,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应该都是那个时候读的。而不删节的《金瓶梅》,更是到了大学时代才读完的。中学的时候我还读了很多当代文学杂志,对王蒙以降的一百多个当代作家发表在八十年代的作品,我大都阅读过。后来,我经常遇到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能够回忆起多年以前,阅读他们一些具体作品的情况。 上大学的时候,我一方面阅读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也读莫言、苏童等十几个当代所谓“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全面阅读西方大师级作家的作品,像莎士比亚、歌德、博尔赫斯、海明威、福柯纳等一百多个人的作品。我记得,我当时是按照大学图书馆外国文学部藏书字母的顺序来阅读的,此外,开始阅读其他人文类图书,历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书籍等等都读。我当时还有一个梦想,当大作家,就是必须把文、史、哲都打通,那种畅快读书的感觉,真是很过瘾。不过,我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读书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读一部分你特别喜欢的作家作品。这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兴趣和兴奋点在缩小范围,也许他们只有十几个人,但是,你应该读他们的全集和文集,甚至还该读有关他们的传记、研究资料和他所处时代的其他背景资料,这样,你就会把这些作家吃透,你会明白,他们在他们的时代里,到底是如何写作,这些作家和他的时代的关系如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必须明白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完全超越他所属于的时代。你也明白了,从人到文,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什么会缩小到这一小部分人。在这个阶段,我大致搜集齐了我最喜欢的作家的所有中文译本,没有中文译本的,我尽量找英文本来阅读。这个阶段,我喜欢的中国作家,本书就占了很大部分。这本书大都是我写下的关于同时代的作家们的作品的印象和感悟。我记得巴尔加斯·略萨曾经说,对于他来讲,文学批评首先就意味着表扬。他所写下的很多书评,都是对同时代的作家作品的表扬、评判和鼓励。这也就成了我写下这些文章的基调。 然后,就是读书的第三重境界,这个层次或者境界就是只读一本或几本你最最喜欢的书,或者反复阅读你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然后精心研究他的作品,你深深地进入这样一部书,或者,进入这样一个作家创造出来的全部自足的文学世界,你完全被这个世界所征服了,你需要了解他的全部,你必须像掘地三尺一样去读这本书。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很多人在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之后,就消失了,不再读书了,因为后来的生存把他压垮了,他们没有通过读书去发现他自己,然后他就消失了。第二重境界,很多人也达到了,他们在阅读小范围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作家之后,也许会变成和那些杰出的作者一样的人。而第三重境界,需要你去确定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这多少变得有些困难了。我就很难确定我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它到底在哪里?它是《红楼梦》《金瓶梅》吗?它是《复活》和《百年孤独》吗?它是《尤利西斯》或《追忆似水年华》吗?我无法确定它。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说书越读越少的意思了。人类文化是一个金字塔,人类的精神现象是有高度的,一旦你攀缘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这之下的很多东西,就不用理会了。虽然现在每年出版有十万种中文图书,可是大部分是精神和文化含量都很低的东西。很多书都是对经典文化和古典文化精神的再开发再利用再普及,没有太多的原创含义。所以,品种虽然多,都是在低水平的重复和复制。而且,当代人写的书,由于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因此也不用读太多。很多书,我们只需要读它开头的几句话,再随便翻一翻它,我就知道,这本书处在什么样的精神和创新层次,因而我会加倍地将目光投向那些已经被时间淘洗后,剩下的少数我感兴趣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