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翻译:要精品化,不要职业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时世平 参加讨论

    
    文学翻译出现职业化、技术化的倾向,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文学翻译的误解。一般而言,翻译需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文字表达出来,或者说,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但文学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文学翻译既要讲科学性和规范性,更要讲文学性和艺术性。在茅盾看来,文学翻译就是“用另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觉”。这一“艺术意境”的“传达”就是一种再创造,它需要讲求文学性和艺术性。郭沫若在译完雪莱的诗后曾感慨地说:“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敏锐的学术眼光,而且具有出色的审美判断力,这样才能保证文学翻译不会离开文学本身。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翻译工作带来了前景,进入新世纪,翻译的数量和品种极其丰富,承担翻译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好的译作屈指可数。文学翻译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需要选择性,对此,翻译名家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翻译家对原作家和作品的选择具有精神契合性。翻译家傅雷有一个形象的说法,“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要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这相见恨晚的感觉,就是精神的高度契合,而只有为一种精神的需要而翻译,才能保证译者全身心地投入翻译工作。其次,只有精神的契合还不够,翻译者还得熟悉自己的优长处,“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强译理论书,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弄得不仅诗意全无,连散文也不像,用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常怀对翻译的敬畏之心,才能保证翻译文学经典性的生成。再次,翻译作品时,不仅要反复研读原作,而且还要“知人译书”。这是为了吃透原文,领悟表层文字、表层叙事背后的意蕴。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时,坦认“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郁达夫则强调,“若看得字眼容易,拿起笔来就胡译乱译,则不唯没有眼力的同胞,要受你的欺骗,便是原著者的死灰,也要受你的侮辱的呀!”
    在文学翻译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文学翻译一定要走精品化战略路线,而不能沦为一种职业化的技术操作。文学翻译少了文学的精髓,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与艺术的熏染力。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