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翻译:要精品化,不要职业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时世平 参加讨论

    自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关于文学翻译的讨论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文学翻译也俨然成为一个前途光明的职业。但关键的问题是,文学翻译能否职业化?职业化的翻译对文学而言是一种助推力,还是一种对文学精神的消磨?
    鲁迅曾说,在国家与民族的交往中,由于各国之间文异言殊,要做到“彼此不隔膜,相关心”,“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用文艺来沟通实际上就是用翻译文学来沟通。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坛认识到,要创作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文学,必须向外国文学学习,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有赖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因此,人们将翻译视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的文学实践活动。在《关于翻译》一文中,鲁迅认为,“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决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反而容纵而脆弱起来”。翻译文学为创作提供了一种借鉴意义。鲁迅、郭沫若、冰心、茅盾等重要作家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工作,如鲁迅之于果戈里、郭沫若之于歌德、巴金之于屠格涅夫、冰心之于泰戈尔,以及叶君健之于安徒生等。
    但是,与翻译文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事实相比,人们对文学翻译的重视程度却与日俱减。文学翻译工作被视为一项任何人都可以为之的技术性工作,只要文通字顺地按字面意义转译完成即可,却不管字里行间蕴含的精神旨归。这种技术性的翻译工作,其辛苦程度与重要程度,远不能与原创性的文学创作相等同。《呼啸山庄》的译者杨苡曾坦言不讳地指出人们对翻译的定位,往往是“把翻译工作者当成翻译匠,认为和油匠、瓦匠一样,干的都是技术活,懂得外文就可以翻,觉得创作比翻译难……也正是因此,翻译稿酬要比创作低得多。就拿我个人来说,我是宁可多搞些创作,因为我花的时间差不多,却可以拿到100元/千字左右;而翻译在我的习惯是推敲个没完没了,却最多不过30元/千字左右”。
    有了这种只要能读懂原文,任何人都可以翻译文学的误会,文学翻译就成为一种专业化的技术操作。据闻,曾有某出版社将26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按丛书翻译出版,这26部作品涉及十多种国家的语言,竟是由 “一人带队组团”翻译的,事后证实,其翻译手段是“狂抄书”、“嫁接术”。文学翻译职业化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