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诗人沈苇:“地域性”不应成为写作者的囚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newdu 参加讨论

    沈苇,浙江湖州人,大学毕业后进疆,现为新疆文联《西部》杂志总编。著有诗集《在瞬间逗留》、《我的尘土我的坦途》等五部,散文集《植物传奇》、《喀什噶尔》等四部,评论集《正午的诗神》等两部。获鲁迅文学奖等。2014年10月,《新疆词典》修订出版。
    你可能去过新疆,也可能想去新疆,但是,你有否像沈苇这样,写出精致而又丰盛的新疆?本书作为增订版,在原来100个词语基础上增加11个词条,写下天山南北的壮丽,写下一个浙江男人眼中丰盛的新疆。
    诗人沈苇回到了新疆。10月底,他前往上海参加一场诗歌活动,顺便回到自己的故乡浙江湖州庄稼村--和定居的新疆迥然有别,这是一个江南小镇,风吹水流,安放着沈苇少年时的记忆。
    沈苇写了许多关于庄稼村的诗,但在文坛却以新疆题材的写作闻名,甚而被冠以“新边塞诗人”的名号。2005年,他出版《新疆词典》,今年10月,该书再次增订出版。即便如此,每次回到庄稼村,他都“感到自己从未离开”,“新疆生活反而像是一个‘梦'了,有点不真实。”对于沈苇来说,这不仅是其身心的分裂,从写作本身来看,也反映他在地域化写作上的纠结与反抗。然而,这绝非沈苇个人的遭遇,可以说,这是一种时代病症。
    病症陈述
    被“故乡”、“他乡”踢来踢去
    这次在庄稼村,沈苇陪父母夜游乌镇,上祖坟,与两条狗一起散步,晚上睡在少年时代的棕绷床上,“睡得昏天黑地,放下自己,心里踏实。”
    多年以后,记忆被付诸笔端。“芦苇荡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儿童乐园。我们捉鱼虾,用蛤蟆肉做诱饵,钓螃蟹。嫰芦根是我们的零食,吃起来脆甜无比,满口清香。”在《新疆词典》中,沈苇写道。
    庄稼村三面环水,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河网,人们以河为路,以船当车,孩子们时常在水里扑腾,溺水事件不绝。也许是出于对水的恐惧,沈苇1988年前往新疆,“像一株水边的芦苇,将自己移植到沙漠里”。其时,他对新疆一无所知,只是充满青春期背井离乡的激情。“八十年代的文青,向往边疆,常常脑子一热,带上简单的行李,怀里揣很少一点钱,坐上绿皮火车就奔新疆、西藏去了。”如今相反,年轻人大多奔赴都市,热爱北上广。
    来到新疆,沈苇很快被吸引住,有意无意漫游于书斋和旷野之间,了解新疆的多元文明。《新疆词典》是漫游后的一个成果,包含了阿凡提、胡杨林、楼兰、天山、鹰嘴豆女孩等111个词条,不仅写出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更从历史、文化的细枝末节处传递着新疆的内在精神。“我是作为一个无知者闯入新疆的,二十多年后只是稍稍变得有知了一些。新疆太广博、太丰盛了,更多的‘无知'还在困扰我、挑战我。”沈苇向记者感叹。新疆已成为他内心的“新乡愁”。
    与此同时,沈苇不时回到老家,随着年岁的增长,返乡频率也在增加,“变成一个破皮球,被‘故乡'和‘他乡'两只脚踢来踢去。”和其他所有地方类似,故乡正发生巨变,2012年,沈苇写道“镇政府圈走我们的地/两万元一亩,不许讨价还价/转身,以十二万元一亩/卖给各地来的污染企业/经济坐上了快车/餐桌上吃的多了些/所谓发展/就是挖掉我们的根”,诗题为--“继续赞美家乡就是一个罪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