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批评的动力来自主体心灵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赵磊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的真正动力既不是来自于生活和社会,也不是来自于思想与理论,而是来自于主体心灵深处最初的那一丝颤动。
    在纷繁复杂的多媒体时代,文学批评似乎处于失语境地。在人们的阅读生活中,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在文化价值重建的路途中,批评不在其位。问题是,这种失语并非来自于批评本身的衰落,而是来自于批评的表面繁盛,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政治或市场机制对文学的影响并不能成为文学批评失效的理由,批评家的自我解嘲也无法消除潜藏在批评界内部的危机。批评者高度重视批评的自主性,然而,批评在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自己与他者割裂开来,成为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批评与文本的疏离、批评与社会的疏离成为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在批评家那里,怎么批评是一个重点顾及的问题。西方学术话语成为批评的指南针,文本成为批评的点缀品,在花样繁多的批评术语与结构背后,却是批评家主体性的缺席,人们迷失在理论的浓雾之中,无法打开文学的生命之门。批评是什么?为什么批评?这都是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有的批评家认为批评是自我的孤独言说,有的认为批评是生活的感应神经,有的认为批评是主流文化的表现方式,有的认为批评是政治社会的反抗武器。文学批评立场的多元化形成了批评的边界,批评主体小心翼翼地守卫着自己的领地,并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容他人侵犯。
    然而,批评的边界、专业的壁垒造成了批评家的普遍冷漠,批评主体之间的观念对立远远大于情感交流。但是,文学批评的普遍性恰恰来自于生命个体的情感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批评家与作家、文学与社会便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批评的价值就只能囿于一隅。
    从本质上说,文学是自由人性的审美形式,情感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思想自然融合于主体的生命体验之中;文学批评并非一种语言的游戏,它和文学本身一样,是对世界与生命的体悟。批评者的激情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客体,而是来自于内在的主体,在艺术商品化泛滥的时代,强调这一点并非无关紧要。批评家如果没有自己内心的触动,无法跟随灵魂的震颤,只是停留在学术话语的堆砌、政治伦理的建构、物化利益的追逐之中,那么批评便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换言之,文学批评只有着眼于文学的人性表达和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追问生活、社会、政治和艺术的意义,并扩展至广阔的文化空间,才能突破僵化、封闭的现状,实现人性建构的本真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的真正动力既不是来自于生活和社会,也不是来自于思想与理论,而是来自于主体心灵深处最初的那一丝颤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